【书香★自然】在冬与春之间依偎自然

——读《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发布日期:2024-07-18 09:14 信息来源:木厂镇 浏览量:我要纠错 【字体: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是茅盾文学将、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三大奖项获得者迟子建在散文领域沉淀十年后的爆发之作,也是作者创作生涯中首部摄影插图散文集。文集分五个版块,56篇佳作,有作者对故乡风物的怀念,对童年逸事的回忆,对亲人朋友的眷恋,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对文学艺术的沉思等。迟子建老师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她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与怀念。她的文字总能触动人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深深体会到生活的诗意。而文集中最感动我的是作者跟大自然的那些事儿。

在自然中懂得感恩。作者感谢中国最北端的那片冻土地,让她落脚,感谢正月的飞雪,滋润大地。感谢火炉里燃烧的劈柴和户外飘浮的灯笼给她最初的暖和光明。感谢激流,让她学会渡河,感谢暴风雪,让她学会奔跑。感谢守粮仓的猫儿看门的狗儿,她甚至感谢山中那一座座曾带给她恐惧的坟墓,让她知道生命是有句号的,句号前的每一个逗号都是呼吸。她感谢端午采到的带露水的艾蒿,中秋的圆月和除夕的焰火,感谢园田和地窖的蔬菜,豆腐坊的豆腐以及家乡河流的鱼,因为它们给予作者精神和身体双重的营养。她感谢犁地的牛下蛋的鸡,窗前歌唱的燕子……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山川还是河流,夕阳还是朝霞,又或是各种奇观异景,大自然中的万物在迟子建的笔下,都成了她的亲人,陪她生命的时时处处。

在自然中自我治愈。迟子建22岁时,她年仅49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是那个给她取名迎灯的父亲,是那个每年除夕送她称心如意灯的父亲,是那个坐在院落中笼起蚊烟陪她吃晚饭的父亲……冬天走了春天又来,而父亲沉沉睡着不再醒来。每年清明、中元节和春节,作者都要去给父亲上坟,在祭奠时说给父亲的话,无论冬夏,森林里鸟语不绝,那是父亲给她的回音。2002年,仅度过四年幸福婚姻生活的迟子建痛失爱人。那年冬天作者回到故乡走在与爱人曾一起漫步的堤坝,是仍在的青山流水,河柳、青杨和明月,让作者的目光和心灵都有可栖息的地方。所以她仍然喜欢在黄昏散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她甚至不惧怕苍老,因为她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让月光和白发融为一体。即使午夜梦回痛彻心扉,她也只写:我的世界下雪了,是的,我的世界下雪了……

在自然中探寻生命真谛。作者出生在中国最北的村庄,她从小就知道,跌倒了得爬起来继续走,所以不怕坎坷。再加上那里长达半年的冬天,冷风刺骨,她悟出抵御大自然寒流的能力强了,抵御人生寒流的能力自然也强了。北方的春天积雪融化,道路泥泞,迟子建说: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平和与勇气。她还说,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她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顾城写黑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迟子建写黑夜,她说:“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人们经历着生老病死,合着大自然的节拍春种秋收着。面对死亡,迟子建写道:死亡是分裂家庭的杀手,同时也是团聚家庭的因子。因为亲人的离去,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懂得了怀念,懂得了珍惜每一个日子,懂得了孝敬还健在的老人。她从万物生死中探寻世间真情,从人生寒冬迈向岁月的暖春。

文章中作者常常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通过自然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通过人的体验来表达自然的美与力量。这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相互关系。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探讨生活、自然、人文等主题的散文集,其深邃的思考和富有诗意的语言,让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共鸣和启发。

人的一生本来就像四季时节,春夏秋冬,酸甜苦辣,各种景致滋味,却是如人饮水。然而我始终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那冬春交际,烟火满天之时,一定会想起过往生命中遇见的一切美好。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