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粮食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推广】金安区双河镇:金安区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一、选好种
1.优选良种。以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按照“五中五抗”的要求,优选良种:一是小麦茎秆高度75-80cm,二是亩有效穗35万穗以上,三是每穗穗粒数35-40粒,四是千粒重达到40-45g,五是成熟期在5月25日到5月31日。同时,一要中抗赤霉病;二要抗倒伏;三要抗干热风;四要抗穗发芽;五要耐旱抗渍。推荐品种如扬麦39、扬麦25、镇麦12、镇麦15、宁麦24、皖西麦0501等。
2.药剂拌种。播前选用噻虫嗪·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吡虫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吡虫啉·福美双·烯唑醇等成分的复配拌种剂,按照100ml拌种剂兑水1L拌种50kg麦种的比例进行拌种,拌种后的种子堆闷2-3小时,让药液充分被种子吸收,在阴凉处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注意拌种后禁止在阳光下曝晒,以免降低药效。采取种子包衣处理宜在播种前1-2周进行。
二、整好地
1.前茬秸秆处理。于水稻收割前10-15天排水,保证水稻收获时机械下地不陷、不粘,对田体没有破坏。推荐使用全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同步完成水稻收割、秸秆切碎和抛洒匀铺作业,注意水稻留茬高度低于15cm,秸秆切碎长度在5cm以下。
2.耕整地作业。坚持因地制宜、因土施策,合理选用机械进行耕整地作。提倡使用机械对稻茬田进行旋耕灭茬1-2遍,旋耕深度一般为15cm左右;对秸秆量大的田块需翻耕或反转旋耕灭茬,确保90%以上稻茬埋于10cm土层下。再使用圆盘耙、旋耕机等机具耙耢、镇压2-3遍,做到畦面平整、土壤上松下实。连续旋耕田块间隔2-3年进行一次深耕,深耕深度约25-30cm。
三、播好种
1.适期播种。春性品种小麦适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一般不迟于11月20日。
2.适墒播种。鼓励足墒下种,以播种时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达最大田间持水量的80%为宜(抓土成团、落地即散)。要坚持“有墒抢墒,无墒造墒,时到不等墒”的原则,力争小麦在适播期内播种。对播种后墒情较差的田块,及时补浇“蒙头水”,确保早出苗、出齐苗、一播全苗.
3.适量播种。根据土壤墒情、播种方式等情况,适当调整播量:适墒条件下,通过机条播方式播种,沿淮地区半冬性小麦推荐亩播量为9-11kg,其他地区春性小麦推荐亩播量为12-13.5kg;通过撒播方式播种,推荐亩播量为15-18kg。迟于适播期播种,为保障基本苗,建议每推迟3天,亩播种量相应增加0.5kg。
4.适法播种。提倡机械条播,行距20-22cm,播深3-5cm。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旋耕田块力争播后镇压,防止散失表墒,影响出苗。推荐应用大型复式播种机播种,一次性完成耕整、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开沟等多项作业,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四、施好肥
1.重施底肥,合理追肥。推荐综合施用15-15-15(N-P2O5-K2O)的复混肥和尿素。推荐亩用使用40kg复混肥和8kg尿素作底肥;小麦拔节期,推荐亩用5-7.5kg尿素追肥一次。对播后苗情较差的田块,推荐在苗期亩用5-7.5kg尿素,促进小麦生长。
2.合理施用叶面肥。在开花至灌浆期,每亩喷施50kg 2%-3%的尿素+0.5%-1.0%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小麦抗逆性,增加小麦千粒重。
五、壮好苗
1.查苗补苗。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疏密补稀,对行内10厘米以上缺苗断垄地段,及早催芽补种,过稠时适当剔苗。
2.控制旺苗。对播种偏早、播种量过大,有旺长迹象的田块,可在小麦拔节前镇压一次。
3.冻后管理。对受冻旺苗,特别是年前已拔节的麦苗,结合早春化除喷一次矮壮素、多效唑或壮丰胺,控制基部节间伸长。对受冻晚弱苗,撒施农家肥,保护分蘖节不受冻害。同时,早施返青肥,每亩5kg左右。
六、管好水
稻茬麦播后及时开沟,做到三沟配套、沟沟相通,排灌通畅。一般畦沟深25-30cm、沟宽30-35cm,腰沟深30-35cm、沟宽35-40cm,边沟深35-40cm,沟宽40-45cm,畦面宽2-3m。注意边沟需与外渠道连通,方便排水。
七、防好病(草)
1.化学除草。推广“一压二封三杀”技术。一压:通过深翻深旋将杂草种翻埋耕层深处,减少杂草种子基数。二封:在小麦播后苗前,按照亩用水量30kg-40kg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将杂草消灭在萌芽状态,注意田间干旱时需加大用水量。三杀:按“能早尽早”原则,在小麦3叶1心至拔节前,日平均温度8℃以上且无霜冻、田间湿度60-85%且无明水暗渍时,开展小麦杂草茎叶除草。
对以猪殃殃等阔叶杂草,推荐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50m1,或5.8%双氟·唑嘧胺(麦喜)悬浮剂10ml,兑水30kg茎叶喷雾。对以看麦娘、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推荐亩用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100ml,或15%炔草酸(麦极)乳油50克,兑水30kg茎叶喷雾。对阔叶、禾本科杂草混生杂草,推荐亩用7.5%啶磺草胺(优先)水分散粒剂12.5克,或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50m1,加配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100ml,兑水30kg茎叶喷雾。
2.小麦赤霉病防控。重点推广“三好”防控技术。抓好时机。紧抓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第一次预防(见花打药),首次施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预防。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雨停间隙或抢在雨前施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施。提倡统防统治。备好药剂。推荐对赤霉病病害防效好、控毒效果强且对锈病和白粉病有兼治效果的药剂,如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唑·戊唑醇等。防治药剂须具有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等特性。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选好药械。推荐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飞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防治小麦赤霉病。注意在使用植保无人机作业时,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并添加飞防助剂,确保亩用水量需达到2-2.5L、飞行高度为小麦冠层上方1.8-2.2m、飞行速度小于6m/s,小麦冠层雾滴覆盖密度不低于15个。
八、收好麦
小麦机收宜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进行,部分抢收任务较重地区宜提前至蜡熟中期进行。机收作业时应达到损失率≤1.2%、破碎率≤1.0%、含杂率≤2.0%、留茬高度≤15cm的质量要求。小麦不同时期主要特征为:蜡熟中期下部叶片干黄,茎秆有弹性,籽粒转黄色,饱满而湿润,籽粒含水率25-30%;蜡熟末期植株变黄,仅叶鞘茎部略带绿色,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内含物呈蜡状,含水率20-25%;完熟初期叶片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率在2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