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2021年食品安全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金安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稳中有进,为保障全区饮食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夯实基础,全面保障食品安全工作
一是落实党政同责。金安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实行“双主任制”,党委主要负责人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同时担任食安委主任。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了食品安全工作汇报,讨论研究解决食品安全重大民生问题。区委和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开展了食品安全工作调研,并对食品安全工作做重要指示。
二是开展乡镇街食安办三星级建设。区食安办牵头,组织开展全区食安办星级建设,实施乡镇街食安办分类管理,从阵地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三方面完善建设的基本内涵,确立“十有标准”和“九好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四员”网格。投资10万元开发全区农村自办宴席智慧监管系统。投资10万元创建食品安全宣传示范一条街。目前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全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基本形成。
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每年由区委区政府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考核,对考核优秀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考核等次较差的单位进行约谈。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和使用、调整的重要参考。区委巡查办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区委常态化巡查内容,并启动为期一个月的学校食品安全专项巡查。区委督查考核室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区委督查考核计划,每年开展食品安全督查,督查结果全区通报。
四是推进“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围绕我区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按照“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品牌建设的工作思路,加大品牌建设培育力度,加强品牌创新创优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品牌培育管理长效机制,努力把我区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2021年,计划培育“食安安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20家、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园区)1个、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2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家,创建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1个。
二、强监管重整治,严防严控食品安全
(1)统筹推进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工作。一是推进网格化监管。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城乡“一体化”监管,强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领导包所、股室包片、责任到人、城乡一体的工作机制。二是开展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监管。启动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全面落实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和预防性全面消毒“批批覆盖,件件检测”工作要求。集中监管仓从业人员实现“集中管理”,“闭环活动”要求。截至目前,集中监管仓共进仓132批次18.32万公斤。截止9月底,共查处冷链食品案件20件,移交公安11件。主要经验做法在省电视台新闻联播正面报道。三是全方位严格排查。对餐饮、药店、便利超市以及农贸市场活禽管理开展地毯式隐患排查,严查进口冷链食品,落实源头管控;严查餐饮单位,规范落实食品安全、疫情防控双要求;严查便利超市等重点场所,规范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入门关口;严查农贸市场,规范市场开办方主体责任,落实禁止活禽交易行为。四是坚持为民服务理念不松懈。积极联系各大超市、农贸市场为群众开展绿色服务,提供食品生活必需品送货上门服务等便民措施;疫情期间,采取网上办、掌上办、微信办、自助办、电话办等多种方式,及时受理、分配、协调、解决食品安全消费纠纷及证照申请。
(2)护航校园食品安全。一是开展开学季校园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每年分春秋两季对全区学校(幼儿园)食堂开展全方位检查,检查学校食堂463家次,发现问题并责令整改600余个 。下达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督查通报1份,责令整改通知书45份,现场销毁过期变质食品200余公斤,停止经营学校食堂6家。立案查处案件18件,罚没款5.3万元。二是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检查,对高盐、高糖、高脂等“五毛”食品、冷冻冷藏食品等开展清理整顿,严厉打击经营“三无”、超过保质期、腐败变质以及假冒伪劣食品等行为,发现食品安全问题40多个,现场销毁辣条等小食品600余袋,立案查处违违规案件22件。三是加强校园食品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面向全区发放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宣传画册,5000多份,全区中小学(乡镇以中心校为单位)集中开展专题讲座50多场,参与学生30多万人次。
(3)开展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一是开展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突出冷链食品和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监管,共检查食品生产加工单位176家次,食品流通单位 5855家次,特殊食品经营单位604家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13件。 餐饮服务环节整治突出校园食品安全、大中型餐饮单位、养老机构、医院食堂等重点场所,共检查餐饮服务单位4920家次,立案查处案件79件。食品抽检环节突出高风险品种。截至目前共监督抽检食品981批次,食品相关产品170批次。不合格21组。食品案件查处环节突出“四个最严要求”,严厉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共立案查处案件282件,取缔无证无照经营10户。二是组织开展组织开展食品生产环节集中整治。对辖区肉制品生产企业、芝麻油生产企业开展全覆盖检查。立案查处2件,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2家。三是开展粮食加工企业专项整治。集体约谈粮食加工企业18家,落实原粮和成品粮批批检测,开展粮食抽检23批次,严厉打击粮食生产领域产品不合格现象。四是开展网络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针对网络餐饮存在的突出等问题,开展了为期40天的网络餐饮服务专项整治,先后约谈了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相关负责人,共检查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660家,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93份,下线入网餐饮户19家,立案调查2件。五是开展自建食堂”食品安全整治。出动执法人员210人次,检查自建食堂92家(均办证),要求整改户15家,整改到位户15家。
(4)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是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你送我检活动”。融入科学创新监管理念,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了解--参与食品快速检测。活动期间还邀请皖西日报小记者走进快检室,成为“小小快检员。截至目前共计开展活动13场,现场检测蔬菜、肉、鱼、蛋等农产品435组。不合格11组。二是协调街道社区志愿者开展全区食品安全大提升活动,督促全区“三小”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达标提升,共计整治“三小”经营户300多户。三是对照文明创建十大提升工程,重点抓好文明餐桌、文明药房、文明市场、文明诚信经营户创建。提升“文明餐桌”创建内涵,积极推进公勺公筷、禁食野味”、“文明健康,你我同行”等内容。
三、抓创建领示范,全力推进“四项”创建
(1)创建万达金街饮质量安全街。坚持按照“市级指导、区级统领、街道参与、监管所实施、企业督促”的思路,多方联动,共抓创建。进一步规范餐饮经营行为,加大检查力度,督促经营者主体责任的落实,实施明厨亮灶和信息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倡导光盘行动、拒食野味和公筷公勺,努力提升创建成效。打造特色和品牌效应,促进餐饮和旅游等产业的融合,探索餐饮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2)创建华山绿色农超规范化农贸市场。以检查促规范,以检查促整改,对标对表,持续推进。督促市场开办者依法取得主体资格,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督促市场经营者依法履行进货查验义务。依托食品安全民生工程快检室,开展食用农产品风险监测和快速检测,及时公示快检信息,及时上报和处置不合格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
(3)开展诚信示范小作坊创建。指导示范创建单位做到管理原料进货查验到位、场所卫生清洁到位、生产工艺控制到位、台账记录登记到位、人员健康管理到位。督促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承诺不掺杂使假、承诺不违法添加、承诺不虚假宣传、承诺不使用不合格原料、承诺不销售不合格产品。2021年度计划创建“诚信示范小作坊”10家。
(4)深入推进海心沙绿篮子超市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活动。坚持“企业主责、政府推动、分步推进”的原则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对肉类、蔬菜、蛋品、水产品、水果等食用农产品(以下统称“肉菜”)实行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推动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肉菜采购、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追溯体系建设,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安心消费。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1)健全体系,狠抓责任落实。要进一步强化食品 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着力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督查检查和巡察常态化机制;加大经费保障水平,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和网格化建设,推进基层食安办和“四员”队伍规范化建设。要认真落实《六安市金安区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若干措施责任清单》,细化任务,狠抓落实。对工作无计划、落实不到位的将及时通报。
(2)慎终如始,狠抓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强化进口冷链食品常态化监管和应急处置。健全集中监管仓运转保障机制,继续推广应用“安徽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全面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四证一码”、“人物同防”、“批批覆盖,件件检测”等要求,发挥好驻仓监管、核酸检测、预防性全面消毒“三支队伍”作用。加强对第三方冷库备案和备案信息公示情况的监督检查。持续开展冷链食品市场排查,严打违法违规行为。
(3)示范引领,狠抓示范创建。继续开展“四项创建”工作。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创建工作,要积极对标创建标准,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强力开展“三星级”食安办创建工作。要按照《六安市乡镇(街道)食安办分类管理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对标对表,明确目标,积极行动,抓出成效。
(4)突出重点,狠抓整治提升。加强食品生产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开展乳制品、肉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加强成品粮生产安全监管。继续推进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开展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深入推进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保健食品欺诈误导消费等各类违法行为。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集中整治行动。重点推进农村食品经营行为规范行动,督促农村食品经营者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合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开展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提升行动。加大对农村、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和超市、批发市场、母婴用品店、网络电商等婴配乳粉经营场所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加强网络订餐和旅游民宿饭店等餐饮企业监管,强化学校、托管机构、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食堂的日常管理,开展“随机查餐厅”活动,提升餐饮行业标准化水平,争创省级餐饮质量安全街区。
(5)监检并重,狠抓风险防范。加强抽检监测。坚持问题导向,落实监管人员参与食用农产品现场抽样的工作要求,推动食品快检工作向乡镇和农贸市场等区域场所下沉。加强食品检验机构管理。加强对食品承检机构的日常检查,优化承检招投标机制,遏制低于成本的价格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风险分级管理。制定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及时开展风险研判。探索开展市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按照风险分级评定结果,按规定频次对食品企业实施监督检查,确保检查覆盖面达到100%。加大食品 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加大办案力度,形成强力震慑。要完善稽查执法工作机制。落实食品安全“处罚到人”要求,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合开展案件挂牌督办。
(6)提高效能,狠抓智慧监管。巩固完善学校食堂“视频厨房+互联网”建设成果。加强市场监管、教育部门的协调配合,推进“明厨亮灶”信息系统与市场监管部门互联互通,强化智慧监管运用,鼓励社会餐饮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推进完善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快检室“互联网+监管”建设,实现视频联网监控全覆盖,确保快检室规范化运行。巩固食品快检车下乡检测月工作成果,常态化开展快检车下乡食品快检活动。
(7)强化宣传,狠抓社会共治。加强政务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运用,拓宽宣传渠道,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完善风险预警交流机制。强化行业自律,落实举报奖励和举报人保护制度。畅通12315投诉举报渠道,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充分发挥媒体、社会监督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努力营造食品安全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共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