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 解读
一、规划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按照国家、安徽省、六安市工作部署,依据《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三十铺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三十铺镇全部行政管辖范围,面积约125.24平方公里。其中着眼市区、重点统筹协调三十铺镇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区域,面积约72.67平方公里。涉及六安市城镇开发边界内部区域,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主城区单元详细规划执行。
三、规划期限
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期限保持一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其中:近期为2021-2025年。
四、规划历程
本规划于2022年正式启动,2022年6月于三十铺镇首次开启镇-村两级调研,汇报国土空间规划计划,获取基础资料,收集发展意见。
2023年-2024年,镇人民政府多次对接国土空间规划意见,明确重点建设项目,深化用地布局。
2024年11月,于三十铺镇人民政府召开镇村意见征求会,汇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成果,针对全镇用地指标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细致沟通,并针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规划成果。
2024年12月,于金安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召开专家评审会,会议一致通过《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五、目标定位
立足于三十铺镇整体发展情况,落实上位规划对三十铺镇的总体定位、主要职能和管控要求,围绕六安市委、市政府赋予三十铺镇“城市副中心”的新定位以及将三十铺镇纳入中心城区发展规划的新机遇,围绕“六安新城片区”建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旅商贸,将三十铺镇建设为环境优美、服务完备、产业高效、宜居宜业的六安城区城市副中心。
发展定位为合肥经济圈重要节点、六安市工业强市主阵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
六、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规划至2035年,全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03.44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689.43公顷;全镇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全镇落实六安市城镇开发边界5257.09公顷。
七、国土空间用途结构优化
规划到2035年,全镇农用地总量增加45.38公顷,其中规划期末耕地面积为3669.13公顷,增加25.43公顷;全镇生态用地总量减少35.45公顷,主要为部分项目占用;全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6395.27公顷,占镇域国土总面积的51.06%。其中城乡建设用地约6110.28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5.54%;区域交通和区域基础设施用地260.71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08%;其他建设用地24.28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38%。
八、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产业基础、资源条件、交通区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一核引领、一轴驱动、两带提升、三区支撑、多点协同”的产业空间布局。
1、一核:三十铺综合服务中心(六安市副中心),重点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功能集聚,打造集现代商务办公、旅游集散、生活服务、餐饮购物、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2、一轴:即长江东路产业发展轴,长江东路向西连接六安城区,向东融入合肥,是合六经济走廊主要连接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3、两带:即龙凤大道文旅发展轴、淠河总干渠滨水休闲服务带。
龙凤大道文旅发展轴:连接历史悠久的汉王墓、轻盈流畅的凤凰湖、苍翠巍峨的龙穴山,贯穿龙穴山庄、绿都、欣沃、金土地等果岭小站,一线串珠,走龙凤大道学历史文化、摘当季蔬果、欣赏乡间美景、品尝农家美食、体验农耕文化。
淠河总干渠滨水休闲服务带:严格落实淠河总干渠水源保护控制线,在保障水源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淠河总干渠滨水资源条件,沿线规划体育公园、步道、游憩设施,打造淠河总干渠滨水休闲服务带。
4、三区:即南部文旅融合发展区、中部金安经济开发区(新城片区)、北部现代农业发展区。
南部文旅融合发展区:依托汉王墓、金土地示范园、金凤凰合作社、绿都园林、欣沃园林、桑蚕养殖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等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民俗文化村、瓜果蔬菜采摘园、中草药种植园、亲子科普教育基地、康养等文旅产品,逐步发展文创+农业+旅游,延伸示范区产业链,绘就乡村文旅美丽画卷。
中部金安经济开发区:六安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工业强市的主引擎、开放合作的主平台,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支持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选准方向,精准招商,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引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标杆工厂,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支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北部现代农业发展区: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形成集中连片的优质农田;持续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同步结合水网资源优势,打造以特色种植、高效立体农业、农业旅游为主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5、多点: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打造民俗文化村、休闲农庄、瓜果采摘园、金土地农业体验园、农耕文化体验园、矿山记忆等重要旅游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