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区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区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为了解我区规上企业用工情况,根据区政协统一部署,近日我局组织开展专项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普遍存在缺资金、人才紧缺、招工难、创新不足等问题,需进一步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确保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一、企业现状
近期,我局组织对区内规上企业发放金安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2022年营业收入、主要融资方式、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获得银行贷款的担保方式、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存在共性问题。普遍反映存在资金难题、缺乏人才、创新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二是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整体满意。总体发展环境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善,对当地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流程和公共服务效率比较满意。
三是在税收减免与优惠、土地使用支持、融资扶持、人才引进优惠等政策上需要政府支持。建议设立重点困难企业解困基金,扩大"过桥资金"规模,补贴担保费率,制定民营中小微企业续贷政策,帮助遇到特殊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
四是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博士驿站,采取顾问指导、挂职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人才。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整体偏小。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6.5%,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559.4%。全区产值10亿元以上仅3户,分别是江淮电机、金安砂石、酷豆丁科技;亿元以上企业47户,如明牛乐驼、安健天窗、正阳机械、英瑞针织等,体量和数量与部分兄弟县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应流航空、明天氢能、人和智能等一批新兴行业企业虽在细分行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从产值规模上看仍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暂时未成长为行业龙头。近年来,我区招引了伟源科技、强龙新能源、鑫林模具、广东鸿劲、翊洋新能源、航特新能源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但目前都处于建设期,尚未投产达效;已投产的科大国创、至信科技、豪斯特也需要一定时间方可形成规模。
二是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从装备制造业上看,目前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引进项目大多数为主机厂配套生产加工企业,如至信科技、豪斯特等处于产业链中游环节。在产业整体布局中,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应用场景开发的项目相对欠缺。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看,虽然涉及有高端化合物半导体、磁性材料、电子元器件、智能消费设备等各个领域,拥有格恩半导体、煜晟电子、环友科技等一批优势企业,但行业龙头企业少,整体发展仍然偏弱,且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集聚。
三是工业投资中技改项目占比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力度不够。工业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但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占比不到20%,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传统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导致转型升级力度不够,增长动能不强,部分传统产业企业无系统性的升级计划和转型目标。
四是工业主平台作用与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金开区作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主平台,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1.产业集群暂未完全形成,目前园区已形成三大主导产业,招引的新能源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企业有30余家。电子信息产业类企业7家。先进装备制造类企业数量较多,但产品品种单一,传统业态、项目仍然占据大部分,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2.头部企业数量较少,目前园区内企业共700余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不足20家,缺少“专精特新”“独角兽”等强优项目来拉动产业、带动集聚、提升效益,与合肥等先进地区开发区存在一定的差距。3.打造产业集群难。今年10月17日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但距离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动力系统企业数量不多,龙头企业不强,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成型的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参与制定国标、行标的企业少。
三、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运行压力持续加大。当前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价格变动、市场需求下降,同时面临着来自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种竞争压力,企业生产经营愈加困难。二是企业产品初级加工类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较短,在当前环境下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产能发挥不足。三是企业延链补链难。由于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尚处在爬坡阶段,主导产业尚在培育壮强过程中,产业链尚不完整,且在产业链条上多数为低端加工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四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在技术、管理等方面较为薄弱,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五是企业转型技术支撑不足。我区数字化资源服务商除了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外,本土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仅有3家,规模普遍偏小,专业人才团队匮乏。
四、对策建议
(一)强基筑优“提质”。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产业融合协同为方向,鼓励支持我区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聚焦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壮大一批优势产业。
(二)梯度培育“扩量”。开展企业递次纳规行动,做大工业经济体量,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产业链“配套专家”和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及掌握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
(三)激发动能“增效”。扎实开展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及应用工作,同步开展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推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四化”改造,推动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四)贴心服务“降本”。持续优化区本级惠企政策,全力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创新服务企业工作模式,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争创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