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202203-00028 信息分类: 上级政策解读
内容分类: 综合政务,公安、安全生产、司法 发文日期: 2022-03-28
发布机构: 金安区司法局 生成日期: 2022-03-28
来源单位: 金安区司法局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政策咨询机关: 政策咨询电话: 3622663
称: 【文字解读】“八五”普法规划亮点解读
号: 词:

【文字解读】“八五”普法规划亮点解读

发布时间:2022-03-28 15:45 信息来源:金安区司法局 阅读次数: 我要纠错 打印 【字体:  

自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持续30多年的全民普法工作,在提升全社会法治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奠定了社会基础。近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八五”普法作了全面部署。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负责人就《规划》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八五”普法规划有哪些总体要求?


答:在指导思想上,《规划》强调,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紧紧围绕服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目标,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完善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促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在主要目标上,《规划》明确,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在工作原则上,《规划》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坚持服务大局,促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把普法融入法治实践、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日常生活。

“八五”普法规划力求在继承中创新,特别注重思想引领,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主线;注重素养提升,把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作为重点;注重提质增效,把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工作着力点。


问:与前七个五年普法规划相比,“八五”普法规划有哪些重点内容?


答:“八五”普法规划继续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基本任务,大力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强调把以下六个方面作为普法重点内容。

● 一是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 二是突出宣传宪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 三是突出宣传民法典,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 四是深入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 五是深入宣传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六是深入宣传党内法规。


问:“八五”普法规划提出了哪些新举措?


答:“八五”普法规划在总结前七个五年普法规划经验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强基导向,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提出了以下新举措。


◆ 一是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强调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规划》强调从日常生活行为抓起,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养成守法习惯。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正向效应,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举措。《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传承,加强法治文化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等任务。

 三是推动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规划》强调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深化行业依法治理,开展专项依法治理,大力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问:“八五”普法规划在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这为深入开展普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规划》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一是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规划》强调,把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过程,加大以案普法力度。
★ 二是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规划》强调,加强普法志愿队伍建设,组织、支持退休法官检察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开展普法志愿服务。
 三是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规划》强调,注重运用新技术分析各类人群不同的法治需求,加强对优秀自媒体制作普法作品的引导,建设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


今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普法工作的意义自然格外不同

此次“八五”普法规划的一大亮点

是提出了一个主要目标

——到2025年

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




“八五”普法规划明确,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分步骤、有重点地持续推进,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进全民守法。要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正向效应,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


在当前这个时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八五”普法规划给了答案:“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要求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近年来,政法机关在引领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对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做出系统规定,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重拳整治“碰瓷”“医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矫正“谁闹谁有理”的错误观念;严惩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英雄烈士名誉等行为,让社会更加风清气正。


这一系列“组合拳”释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法治,本就该是捍卫公序良俗的武器,它鼓舞守法者、惩处违法者、温暖受害者,守望人间正义。


值得注意的是

“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不只是一个倡导

“八五”普法规划

提出了多方面措施予以保障




比如,建立健全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把公民法治素养与诚信建设相衔接,健全信用奖惩和信用修复机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


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

不仅需要公民自身提高法治意识

更需要管理部门率先垂范、依法办事




“八五”普法规划明确,要坚持全民普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推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普法融入法治实践、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要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引导全社会树立权利与义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观念,纠正法不责众、滥用权利、讲“蛮”不讲法、遇事找关系等思想和行为。


中宣部、司法部有关负责人

在解读“八五”普法规划时这样说


“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这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与之相对应,只有全体公民发自内心的信仰,才能让法律条文从纸面上“活”起来、让公平正义更加可知可感,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全民普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实现“八五”普法规划的美好图景,一起点亮法治之光。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