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八五”普法规划亮点解读
自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持续30多年的全民普法工作,在提升全社会法治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奠定了社会基础。近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八五”普法作了全面部署。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负责人就《规划》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八五”普法规划有哪些总体要求?
问:与前七个五年普法规划相比,“八五”普法规划有哪些重点内容?
问:“八五”普法规划提出了哪些新举措?
答:“八五”普法规划在总结前七个五年普法规划经验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强基导向,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提出了以下新举措。
◆ 一是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强调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规划》强调从日常生活行为抓起,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养成守法习惯。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正向效应,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
◆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举措。《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传承,加强法治文化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等任务。
◆ 三是推动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规划》强调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深化行业依法治理,开展专项依法治理,大力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问:“八五”普法规划在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今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普法工作的意义自然格外不同
此次“八五”普法规划的一大亮点
是提出了一个主要目标
——到2025年
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
“八五”普法规划明确,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分步骤、有重点地持续推进,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进全民守法。要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正向效应,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
在当前这个时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八五”普法规划给了答案:“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要求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近年来,政法机关在引领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对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做出系统规定,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重拳整治“碰瓷”“医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矫正“谁闹谁有理”的错误观念;严惩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英雄烈士名誉等行为,让社会更加风清气正。
这一系列“组合拳”释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法治,本就该是捍卫公序良俗的武器,它鼓舞守法者、惩处违法者、温暖受害者,守望人间正义。
值得注意的是
“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不只是一个倡导
“八五”普法规划
提出了多方面措施予以保障
比如,建立健全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把公民法治素养与诚信建设相衔接,健全信用奖惩和信用修复机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
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
不仅需要公民自身提高法治意识
更需要管理部门率先垂范、依法办事
“八五”普法规划明确,要坚持全民普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推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普法融入法治实践、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要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引导全社会树立权利与义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观念,纠正法不责众、滥用权利、讲“蛮”不讲法、遇事找关系等思想和行为。
中宣部、司法部有关负责人
在解读“八五”普法规划时这样说
“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这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与之相对应,只有全体公民发自内心的信仰,才能让法律条文从纸面上“活”起来、让公平正义更加可知可感,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全民普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实现“八五”普法规划的美好图景,一起点亮法治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