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里的617分:听障少年用勤奋敲开理想之门
当高考成绩617分的数字跃入眼帘时,18岁的张博闻下意识地摸了摸耳边的人工耳蜗。这个陪伴他16年的“小物件”,此刻仿佛也随着他的心跳微微震动——这个自小被诊断为一级听力障碍的少年,用12年寒窗苦读的汗水,在无声与有声的边缘,为自己拼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
从“无声”到“有声”:耳蜗里的世界需要加倍努力
张博闻出生在金安区毛坦厂镇浸堰村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均是朴实的农民,张博闻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但是,在张博闻六个月时,世界却陷入彻底的寂静,医生的诊断书像一块寒冰:“重度听力损失,一级听力障碍,需依赖人工耳蜗重建听觉。”快两岁那年,手术台上的小博闻迎来了“新耳朵”——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成功的那一刻,他第一次模糊地听到了母亲的哭声,那声音微弱却滚烫,成了他记忆里最早的“生命底色”。
但“听见”不等于“听懂”。人工耳蜗传递的声音并非自然声波,更像电流的“滋滋”声,需要漫长的训练才能解码。为了让他学会说话,父母跑遍了大小医院,不论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都坚持不懈陪小博闻进行言语训练,数年如一日,让他在电流声中捕捉语言的节奏。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张博闻就读于毛坦厂镇中心学校,但他“听课”总比别人多一道工序。课堂上,他要一边盯着老师的口型,一边靠耳蜗捕捉经过放大的声音,稍一走神就可能错过关键内容。为了跟上进度,他养成了“三手准备”的习惯,提前一晚把课本预习到能复述重点;课堂上同步记录老师的讲解,方便课后对照;笔记本上除了记知识点外,还画满了各种“符号密码”——那是他为快速记录声音细节发明的标记。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坚持,凭着比同龄人更多的付出,他顺利考上了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在知识的墨香世界里崭露头角。
不向命运低头:他用勤奋撕掉“特殊”标签
在同学眼里,张博闻是个“停不下来的人”。每天清晨,他总是早早到教室,趁着早读前的安静,戴着耳蜗反复听读课文;午休时别人趴着休息,他在座位上整理上午的笔记,把模糊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晚自习结束后,他会多留一些时间,“复盘”当天的课堂内容,确保没有遗漏。
人工耳蜗需要定期充电,他就在笔袋里备着备用电池,生怕关键时刻“断联”。冬天耳蜗外机容易受冻影响灵敏度,他就用围巾小心护住耳朵。博闻是个“较真”的孩子,做错的每道题,他都会想方设法把错题的逻辑链条理清楚弄明白才肯放手。 博闻从不愿被当作“需要照顾的人”。不论在运动会上还是班级组织志愿服务上,他都会主动申请去参加。他常说:“耳蜗帮我听见世界,而我要做的,是让世界看到我的努力。”
617分的答案:奋斗是最好的“助听器”
查分那天,张博闻的手指在键盘上悬了很久才按下查询键。当617分的成绩弹出时,他先是愣住,随即眼眶发热——这个分数,远超他的预期,更是对18年与“寂静”抗争的最好回应。母亲抱着他,泪水打湿了他耳边的耳蜗,他摸了摸母亲的后背,用清晰的发音说:“妈,这也是对您们的回报。”
张博闻的故事,从来不是“听障”与“高分”的偶然碰撞。它是一个少年在科技的助力下,用超乎常人的勤奋,把命运递来的“难题”,写成了“答案”的过程。,正如他在日记本上写的:“耳蜗帮我听见声音,但真正让我前行的,是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这股劲儿,比任何声音都更响亮,足以让每个为梦想拼搏的人,都听见希望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