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重点工作谋划
2022年,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上级局安排部署,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强化综合执法,严守安全底线,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对标提升。
一、2022年工作总结
1、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反映普遍、突出的问题,在“减开办手续、优化涉企服务、畅通退出流程”等环节上用心用情,在制度落实上精准发力,以优质、高效、暖心的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11930户,同比增长27.01%;累计为10202户企业免费刻制公章48970枚,为企业开办节约成本约881万元。7月18日,在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我区商事制度改革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表扬。
2、扎实推进质量强区创建。2021年以来,连续2年将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将质量发展知识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党校干部培训内容。拟定《金安区开展质量强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质量发展奖励扶持若干规定的通知》等文件,对奖励政策进行整合、更新和完善,设立 2000万元质量发展专项基金。先后培育市、区政府质量奖及提名奖企业9家;安徽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家,安徽省皖美品牌示范企业2家。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全区“四上”企业首席质量官100%聘任到位,100%备案到位、100%培训到位。依托金安区“一站式”服务中心、金安区齿轮产业园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及各级检验检测机构,组织专家开展质量巡诊3次。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工作。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运用效益逐步提升,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工作打下基础。在全市率先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推进知识产权刑衔接工作,建设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开展春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全链条保护、专利行政保护等专项行动。2022年,全区专利授权总量1167件,办理商标侵权案件20件、特殊标志案5件,帮助企业办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案件7件。举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会3场次,累计实现专利质押融资4450万元、商标质押融资1000万元。金安经济开发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网点。
4、严守“四大安全”底线。坚持法治导向、民生导向,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全力推动高效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守牢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推进“食安安徽”品牌建设、食安办星级建设,开展食品安全“守查保”专项行动。推进市级餐饮质量安全街、规范化农贸市场、诚信示范小作坊一条街、“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五项”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药品安全春风行动、中药饮片治理提升、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儿童化妆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等专项整治行动。推进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检测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数据联动应用。培育、帮助企业积极申报示范基地,2家企业被授予“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实现我区零的突破。加强对压力管道、电梯、游乐设施、锅炉、大型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的隐患排查治理。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开展质量风险监测和缺陷产品召回,近三年未发生过区域性质量安全问题。今年以来,食品、药品监督检查覆盖率100%,培育“食安安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6家、农产品生产基地1家、食品安全街区1个。监督抽检食品1600批次,不合格50组,立案50件。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 1563例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326例,化妆品不良反应189例。借助监管平台,实现特种设备智慧化监管,检查覆盖率100%。
5、强化重点领域执法监管。扎实开展元旦春节两节打假、校园周边环境“亮剑斩棘”、“3.15”罚没物品销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围绕民生关注实事热点、牵头开展集中整治商品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和蟹卡蟹卷等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民生领域“铁拳”行动。创新“以信用赋能”监管服务,全面实施“一业一查”综合监管模式,实现进一门、查多项事。今年以来,共查办各类违法案件706件,罚没款总额299.16万元;各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检查126项,已检查并公示企业345户次,检出问题发现率达32.17%,暂居全市第一。受理各类投诉举报8038件,投诉按时初查率、举报按时核查率、按时办结率均为100%,调处老年人购买艾灸产品消费纠纷案入选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首批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办理“重畅决”交办件319件、信访件39件。
6、常态化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及其他中心工作。扎实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以案为戒”警示教育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区政府重点工作。充分发挥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仓作用,强化执法监管,全链条堵死疫情风险传播途径。持续加强对餐饮、药店、便利超市以及农贸市场活禽管理开展地毯式、全覆盖隐患排查,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落实。督促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实行机关下沉、全员参与,网格化责任到人的模式,对照文明创建责任清单,逐项落实完善,确保创建全覆盖、无死角。持续开展“重诺言、畅两信、决诉求”专项行动和信访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工作,依法依规妥善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利益诉求。截至目前,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进出仓183批次,共计33.6万公斤;排查冷库194个、进口冷链从业人员145名、食用进口冷链食品餐饮单位16家、发现问题2家、注销1家。查处进口冷链食品案件5起、移交公安机关5件、罚款4万元。收集登记上报实名购药信息173319 条。
二.2023年重点工作谋划
1、拉标杆,持续创优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开办注销、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三项指标,对标先进,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助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服务,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一网通办、一证准营、一码共享”,实现营业执照和行业许可一次申请、并联审批。开展企业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通过自然资源部门不动产登记信息数据共享,推进建立完善标准化住所(经营场所)管理,构建便捷透明、安全可靠的新型市场准入机制。拓展“双随机”抽查移动端应用范围和场景,充分运用风险、信用和科技等各类监管方式,通过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与“互联网+监管”清单的对接匹配,探索“双随机+网格化”监管机制,建立问题发现、当场处置、后续跟进的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的新型监管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优质营商环境。
2、树品牌,全力促进质量提升。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奖、皖美品牌的导向作用,争创一批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的标杆企业,力争2023年5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围绕乡村振兴,出台更多支持小微企业的质量提升扶持政策,以旅游特色产业为基础,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打响“金安品牌”。加强与科研机构、检验机构沟通合作,提高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水平。发挥金安区齿轮产业园“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在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质量管理等方面开展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制定高于国标、行标的企业标准,用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深入开展“四个一”质量提升行动,以金安经济开发区、孙岗镇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特色镇为主体,加大汽车零部件品牌质量建设,积极创建省级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加大缺陷产品召回工作力度,夯实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3、补短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持续优化知识产权生态,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运用效益。继续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做好银企精准对接,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业务培训,通过政策宣讲、举办业务培训班等方式,提高知识产权专员业务素养能力水平。组织开展维护知识产权执法行动,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提高案件办理水平质量。
4、守底线,抓好“四大安全”监管。推进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聚焦校园食品安全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大督查活动。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积极争创省级餐饮质量安全街区。继续加强食品抽检监测,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深入开展覆盖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全部监管对象,覆盖线上线下全领域、各环节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治理、依法严查重处重点领域药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药品安全风险。强化疫苗及防疫药械重点监管,对疾控机构、接种单位实施疫苗储存、运输全覆盖监督检查。持续加强新冠病毒治疗药物、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防疫药械流通、使用全环节监管。继续推进“十大皖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力争再创建1家。继续开展食品相关产品、家用燃气具、消防产品、化肥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生产经销企业全覆盖检查,加大生产流通领域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和执法检查力度,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对全区近3年来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不合格生产企业开展产品质量技术帮扶“巡回问诊”活动。抓好城镇燃气、液化气瓶和电梯日常维护和监督检查,及时消除特种设备安全隐患,严格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5、谋创新,提升市场监管质效。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推动信用风险分类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新业态监管有机融合,全面实施“一业一查”综合监管模式,实现企业减负、监管优化、市场活力释放“共治多赢”。在大要案件查处上下功夫,全面排查“黑作坊”、涉及安全的投诉举报、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等案件线索,坚决查处涉黑涉恶、养老诈骗、非法传销等违法违规行为,畅通行刑衔接联通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震慑,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大环境。
6、夯基础,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学习型、创新型、节约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建设。持续跟进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以案为戒”警示教育工作;坚持“一线工作法”,班子成员每月到基层指导工作至少1次;落实公务员平时考核机制,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推进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基层所100%达标。统筹推进文明创建、信访维稳、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坚持领导班子“一线接访,包案化解”制度;常态化抓好“文明餐桌”等五大提升行动,落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主体责任,在区直A类单位中保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