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关于开展金安区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政策解读
一、起草背景
近年来,人力资源市场在促进就业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也逐渐滋生。部分未经许可的机构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黑职介”现象时有发生,还有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非法职业中介的行为不断涌现。同时,“招转培”“培训贷”等以职业中介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严重侵害了求职者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权益。劳务派遣领域也存在未经许可经营、“假外包、真派遣”以及拖欠克扣工资、不依法参保等问题。此外,招聘信息中的歧视性条款、虚假招聘、泄露求职者个人信息以及危害就业和社保民生资金安全等现象也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影响了就业环境的公平和稳定。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制定意义: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就业公平和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就业、社保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通过整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一个法治、公平、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和求职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总体考虑: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依托多个信息平台,全面摸排违法违规行为和风险隐患。针对不同类型的违法违规行为,制定具体的整治措施,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整治合力。坚持从严、从重、从快原则,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处罚,强化违法惩戒,起到震慑作用。
三、起草过程
在起草本通知前,收集与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执法检查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前期工作实际情况等资料,为起草提供依据。同时,广泛征求了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代表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形成了通知初稿。经过多次内部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确定了本通知内容。
四、主要目标
(一)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所存在的违法犯罪活动;
(二)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经营环境;
五、主要内容
(一)整治重点领域
类别 |
具体情形 |
非法职业中介 |
无资质线下“黑职介”、线上自建平台非法中介、以备案服务名义开展中介活动。 |
职业中介欺诈 |
“招转培”“培训贷”骗取费用,诱导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
劳务派遣违法 |
无资质经营、“假外包真派遣”、矿山违规用工、拖欠工资或欠缴社保。 |
其他违规行为 |
歧视性招聘、虚假“内推”信息、个人信息泄露、套取就业/社保资金等。 |
(二)组织实施步骤
1、集中摸排(5月12日- 6月10日):结合举报数据与疑点筛查,确定重点区域开展联合检查,对存疑机构实施“一户一档”全覆盖核查。重点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落实情况,压实部门包干责任。
2、违法惩戒(6月11日-7月10日):落实“四个一批”:取缔非法机构、查处线上违法账号、曝光典型案例、移送犯罪线索至公安。
3、协同联动(全程推进):人社部门牵头,整合市场监管、公安、社保等力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同步推进资金整治与市场监管。
六、创新举措
依托多平台摸排: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录库、劳务派遣单位名录库、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中的举报反馈信息以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多个平台,实现信息整合和共享,全面、准确地掌握市场情况,提高摸排效率和精准度。
“四个一批” 惩戒机制:创新提出 “四个一批” 的违法惩戒措施,即坚决取缔一批非法组织或机构、及时查处一批违法账号及网站平台、集中曝光一批重大典型违法案例、依法移送一批涉嫌犯罪案件线索,通过多种手段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协同整治模式:将专项行动与就业补助资金和社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一体推进,实现多领域协同治理,严厉打击不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骗取套取民生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七、下一步举措
持续加强监管:行动结束后,继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常态化的市场监管机制,定期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检查和抽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新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提高市场主体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发布市场监管信息和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和内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市场变化和工作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监管措施,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培训教育:对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执法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进行培训,引导其依法依规开展业务,规范招用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