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区“123”工作机制 强化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理

发布日期:2025-08-20 08:36 信息来源:金安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我要纠错 【字体:  

近年来,金安区聚焦在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经探索实践,形成了“123”工作机制,在推动帮扶项目资产高质量运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向稳向好、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明确一个目标。紧紧围绕“确保帮扶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并持续发挥效益”目标,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实施细则》,落实区乡村三级管护主体,明确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扶贫资产的管理,并对资产确权登记、运营管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监督检查、档案管理等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为资产后续系统化、规范化管理提供指南和遵循。

“2”:落实“双线”管理。一是线上搭平台、明功能。充分学习上海市松江区等地先进经验,在全市率先打造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对录入资产收益低于合同约定期限到账、租金低于指导价、超过法定20年期限、资产闲置超过6个月等10个方面进行红灯预警。相关村(社区)根据预警实际情况分别提交立行立改、短期整改、长期整改、灭灯申请四种申请,经乡镇街“三资”代理中心和资产管理监督领导小组,区级财政、农业农村、纪委监委等部门逐级审核后予以灭灯。目前,平台已累计预警督办问题402次,已按程序办理灭灯398次,有效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减少了各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发生。二是线下设机构、严管护。自2021年开始,区级统筹谋划,在各乡镇设立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工作站,配齐人员力量,落实经费保障,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扶贫资产管护队伍,架起了资产受益对象和产权主体之间的桥梁,解决了扶贫资产“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结合日常工作部署,定期对帮扶项目经营性资产进行全面清查,重点排查闲置、低效和无效资产,及时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并上报区级主管部门,落实月度跟踪调度整改。

“3”:把握3个环节。一是摸底登记环节。将各级扶贫资金、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地方债券用于支持脱贫攻坚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包括定点扶贫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全部纳入帮扶项目资产管理范围。目前,全区形成帮扶项目资产8944个41.08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018个7.71亿元;公益性资产6683个25.93亿元;到户类资产1243个7.44亿元。二是收益分配环节。明确收益使用范围,每年初区级指导镇村做好扶贫资产收益分配计划,建立资产收益收支台账,每月登记收益分配情况,每季度统计分析收益使用进度,每年底公开年度收益分配结果,确保收益使用合规、有序、公开。三是评估处置环节。制定帮扶项目资产盘活处置的规范化流程,对资产评估、处置等作出具体要求。在资产评估上,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明确其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资产处置的重要依据;在资产处置上,实行分类定策,对闲置资产,采取租赁、合作经营、改造利用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或转变用途,提升资产利用率;对低效资产,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技术改造、更换主体等手段,提升其盈利能力和社会效益;对无效资产,在厘清责任、确认价值的基础上,依法依规进行核销或核减;针对本金及收益收回困难的权益类资产,通过调解或诉讼等方式加大追缴力度。同时,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引入纪检监察、审计、财政、法院等部门开展联合审查,确保处置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