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区“五阵同筑”谱写文明实践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5-10-23 08:20 信息来源:金安区文明办 浏览量:我要纠错 【字体:  

金安区深入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大力推进“311”示范项目创建,25个提档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24个五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文明实践的标杆,26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基地与广场遍布城乡,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

一、理论宣讲阵地。以思想浸润筑基、榜样引领聚力,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金安区通过构建“区-乡镇(街)-村(社)”三级宣讲网络,依托35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融入“乡村名嘴”宣讲品牌,用带着泥土芬芳的方言土话,结合本地群众的生活习惯,累计创作出97部锣鼓书、相声、小品、快板书等文艺宣讲作品,让深邃的理论更加通俗易懂。以文明实践宣讲员、好人模范宣讲团、乡村名嘴等为主体搭建的理论宣讲队伍,穿梭在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乡村文化舞台、群众活动场所,年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达4600余场次。

二、文化传承阵地。激活文化基因,在传承与创新中涵养乡土情怀、提升文明素养,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服务群众、滋养心灵的内生动力。

围绕“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在10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推出“两校一站”融合发展模式,把家长学校、老年学校办进居民小区,累计开设舞蹈、戏曲、书法、太极等课1897余场,覆盖人群3.8万人次。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时间节点在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文明集市、乡村春晚、戏曲传唱、非遗传承等活动,把传统文化、文明新风融入文明实践中,让群众在文化体验中潜移默化提升文明素养。用“文化+模式”赋能实践阵地,在多个阵地开设非遗技艺课程,将手艺变收益,累计培训500余人次,实现人均月增收千元以上。

三、青年创客孵化阵地。汇聚社会力量,搭建融入社区、服务社区的舞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文明实践的生力军。

金安区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孵化“社区+专业社工”服务模式,打造“花开小屋”“安‘星’守护”“青藤课堂”等特色项目,累计开展服务活动680余场,惠及居民2.4万余人次。其中,中市街道小南海社区打造“365社区健身房”“青苗成长计划”等项目,望城街道安丰社区设立“星星驿站”开展孤独症儿童关爱活动。同时,孵化社区就业基地,发展手工盘扣、非遗绳编等项目,开展技能培训60余场,派发订单10万件,带动400余人灵活就业。清水河社区“清姐妹工坊”、李台社区“巾帼共富工坊”等通过“培训+订单”模式,实现居民增收。孵化设立“便民生活服务站”,打造理发、缝纫等便民服务点,覆盖8700余户居民。

四、多元融合阵地。深化多元共治,通过精准服务与空间营造,提升群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金安区创新“社区普惠+市场运作”模式,盘活24处文明实践站点,开设课辅、托育、健身等41项普惠服务,惠及1.6万人次,实现经营性收入12.7万元。三里桥街道“社区合伙人”整合18支队伍,提升社区空间利用率65%。运用数字赋能,通过“清小哥”“春风e家”等智慧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办结民生实事270项,化解纠纷362件。拓展“友好写字楼”“红新网格员”等新场景,将新就业群体转化为治理新力量。

五、基层治理实践阵地。金安区以文明实践为纽带,探索“德治+法治+自治”融合路径,破解治理难题,涵养文明乡风。

创新“刚柔并济”治理机制,毛坦厂镇“新风堂”通过红白理事会制定标准,配套文明新风大礼包等激励措施,推动婚丧成本下降50%以上,陈规陋习减少80%。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枢纽,施桥镇“明理堂”创新“一堂聚五贤”体系,茶棚社区“民情大碗茶”形成五日轮值服务链,年均化解矛盾200余起。打造“文明实践”服务范式,茶棚社区将理论宣讲、便民服务深度融入茶文化场景,年均开展活动150余场,服务超6000人次,荣获全省评比第一。

金安区通过深耕五大文明实践阵地,将服务精准送达群众心坎,将文明深度融入基层肌理,不仅大幅提升了居民幸福感与归属感,更为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生动的“金安方案”。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