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情怀】人民是我们前行路上的力量之源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3-08-29 14:47 信息来源:区司法局 浏览量:我要纠错 【字体:  

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而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的初心不改,更是他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毅力的生动诠释,历练了总书记立志成才、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

在这里,读出了总书记一辈子为民做事、服务群众的初心与担当。一位只有十五六岁、涉世未深的少年,远离从小生活的京城和家中亲人,到完全陌生、生产力极度落后低下的穷乡僻壤插队落户,面对呈现在人生面前的巨大落差,确实是一个严峻考验与挑战。也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经历,使他走进了偏远山村,走进了社会底层,设身处地了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喜怒哀乐,与小山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家一户都结下深厚的感情。这期间,他经历了从迷惘彷徨的“逃离”状态到立志扎根踏实肯干的“脱胎换骨”,在与人民群众朝夕相处中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知道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以至于后来的几十年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块黄土地。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更加坚定了总书记一辈子“要为人民做实事”、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信念与追求。

在这里,读出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血浓于水的纯真情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记忆里,陕北的老百姓是朴实敦厚的,梁家河的温暖是长久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而在梁家河的乡亲们眼里,习近平是“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他把村里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常挂在心上,谁家生活有困难,他就感到揪心,总是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乡亲们的生活变得好一点儿,他就由衷地感到高兴。他曾把自己的口粮用来接济村里的贫困户;把自己干活时带去的白面馍分给田野里劳作的妇女,宁肯自己挨饿;把所学知识无私地贡献给小山村,经常与乡亲们摆古论今,纵论天下事。在离开梁家河数十年里,梁家河的乡亲们说:“村里的老乡有困难找到他,他都会帮助。只要写信他就回复。”《梁家河》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景:1975年10月7日是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日子,他要到清华大学读书。前一天晚上,他和乡亲们拉话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也就起得晚些。当他早上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人们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在那里……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当众流下泪来。这是多么感人至深的场景。“谁对咱好,咱对谁亲!”共产党闹革命、搞建设,靠的不正是与人民群众结下的这种鱼水深情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梁家河看作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深情地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在这里,读出了干事创业所需要的那么一种实干劲头和创新精神。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学会了农村里的各种活计,从捉跳蚤、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到上山打柴、挑粪、和泥、抹墙、垒坝,样样活计都能拿得起来。尤其是当上村里支部书记之后,他亲力亲为、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善于开拓,先后带领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冲破重重阻力,实施了建水坠坝、发展沼气、成立铁业社、打甜水井等多项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小山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梁家河》一书中,有一个细节让人过目难忘:1974年7月中旬,村里的沼气池建成了,可输气管接好后,不知啥原因就是不出气。习近平反复检查,累得满头大汗,最后将问题锁定在导气管堵塞上,他找来一根铁钎子用力一捅,一股粪水即刻喷射出来,溅了他一脸,他全然不顾这些,只是用手抹了一把脸,继续着手将已出气的管子接好。望着终于点火成功的沼气,他露出辛劳过后欣慰的笑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实干和创新,是事业成功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是经过梁家河这段岁月的摔打磨练,培养了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为他日后投身党的事业,在各个岗位上建功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能力素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以总书记为榜样,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迈出坚毅步伐,积极开拓进取,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一份力量。(王康胜)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