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人物】回首萧瑟 无雨无晴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4-02-27 08:51信息来源:区发改委 浏览量:我要纠错 【字体:  

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阅读当今时代,书香机关活动犹如闹市中的一方静土,大家通过读书,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通过交流,分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和经验,不断深化对国家发展的认识和对群众所关心的问题的了解。在此次活动中,我除了深深感受到书香机关的浓厚氛围,也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和意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感谢书香机关活动,让我静下心来探索一下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跌宕起伏而又传奇的一生。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仙,我分别阅读了林语堂、刘小川两个不同版本的《苏东坡传》、吕远洋的《苏东坡的诗词人生》以及张一南编校的《苏轼集》,也由此更加清晰的呈现出一个我眼中的苏东坡。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此生坎坷,落魄时不改本心。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此时的他还不能称其为苏东坡。在经历了快乐的童年后,19岁的苏轼考得举人,拜在欧阳修门下,他的仕途之路正要开启时,其母病逝,回乡丁忧27个月。1060年2月,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回京,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次年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苏轼录为三等甲,被称为“百年第一”,随后出任陕西凤翔府签判,三年期满召返汴梁任判登闻鼓院。1066年,苏洵去世,苏氏兄弟回眉山丁忧,仕途再次中断。1069年丧期满,苏轼再次离乡返京,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已经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两年后苏轼终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导致王安石设法使其离京。1071年--1079年间,苏轼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苏轼在任密州、徐州两任知州期间,政绩斐然,宋仁宗在十几年前就曾说过他有宰辅之才。然而苏轼个性鲜明,郁闷时要写诗,高兴了口不择言。他的性格特点加之朝中小人作梗,让他在上任湖州知州3个月后被御史台逮捕,著名的“乌台诗案”从案发到结案130天,期间尝尽了言语侮辱和皮肉之苦,出狱时正值除夕前夕,儿子苏迈陪同下踏上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路途。1085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后,重新重用苏轼,先后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终于亲政,他推翻了多年力推的贤人政治,放任小人当道,身为帝师的苏轼也不得圣意,终是在章惇的迫害下,被贬惠州、儋州。期间章惇一党并未放弃对他的迫害,期间经历了路途艰难、生活饥困、疾病缠身、亲人离世……1100年宋徽宗继位,章惇失势,苏轼获赦北还,于1101年8月24日病逝于常州,享年64岁。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曾高至一品礼部尚书,也曾沦为责知罪臣;有知心相交的高洁之士,也有恨他入骨的卑鄙小人;在我眼中他是才华横溢、至情至善、热爱生活、包容豁达、忧国忧民、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

才华横溢,淡泊处尽显纯心。一生中创作2700多首诗词,他的喜怒哀乐全部寄予诗词中流传千年呈现在世人面前。他至情至善。在任密州时已与胞弟苏辙分别七个年头,中秋晚上苏轼欢饮大醉,望月怀人,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家喻户晓的千古名篇,对子由的想念之情跃然纸上;还是在密州期间,苏轼梦到爱妻王弗,正值王弗去世十周年,于是便有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传诵千古的悼词,道出了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他热爱生活,包容豁达。有人说“人生当如苏东坡,能讲究,也能将就。”我认为,他善于在逆镜中创造文明的财富,这些都得益于他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也正是他这种的高贵品格,使他的成就更上一层楼。被贬黄州,居无定所,衣食不保,为解生活之困他开垦城东废弃兵营坡地,从此才有了“苏东坡”,发明了流传至今的东坡肉,诞生了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诗帖》。在他的诗词中,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洒脱,有“诗酒趁年华”、“江海寄余生”的浩然旷达,也有“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处心安是吾乡”淡然透彻,当然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高傲孤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豪迈。然而在他众多品质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使我深受触动的,是他的心系百姓,忧国忧民。苏轼回眉山为母守孝期间,在《策别训兵旅二》中写道,“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苏轼爱民、惠民、敬民的民本思想此时初见端倪,并在其起伏漂泊的宦海生涯中始终不改初心。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唐玄宗为博杨贵妃一笑,令四川进献荔枝,派飞骑送到长安时还是新鲜得如刚采下来一样,不顾为此而死去多少人。苏轼为此写下了《荔枝叹》,其中这两句意为“我只希望都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这充分体现了其忧国爱民的高尚品质。苏轼的这种品质在他为政其间处处可见。

为官一任,政绩中百姓归心。苏东坡被贬黄州之时,听闻当地有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此时身为罪臣的他无权无钱,拼着自己“老脸”上书当地太守朱寿昌,与此同时身体力行成立“救儿会”,号召富人捐钱,用来买米、买布、买棉被;还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不再抛弃,便赠予金钱、食物、衣裳等。他自己虽然囊中羞涩,也给“救儿会”捐了十缗钱。他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便是一件大喜事。

知登州掌军政大权上任仅5天,便被新任命升至礼部郎中。然而仅仅这5天当中,苏东坡干了两件大事:一是请求朝廷变更当地军事部署,二是免除食盐专卖。后来登州人想念他建了苏公祠,祠中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

苏东坡还做过一件大事,就是治理西湖。他先是修建河闸、改良饮水管道,又带领四万民众用了四个月时间清除水草、清理淤泥,这一系列举措做完以后,还有两个问题,一是西湖四周都有居民,从南岸到北岸就要绕湖走一圈;二是清理出的淤泥都堆积在居民家门口无法处理。为了方便群众,苏东坡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把挖出来的水草和淤泥连通西湖的南北两岸,建成一条蜿蜒的长堤,后人为了纪念苏轼的丰功伟绩,将此长堤取名为苏堤,也就是现在“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西湖疏浚工程结束后,为了不使西湖水面的杂草再生,他将水草滋生区租给农民种菱角,为防水面被侵占,又在新旧水面交界处立了三座石塔,也就是现在“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苏轼被贬海南间开课讲学,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个举人姜唐;在杭州,建立了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三年内治愈病人数千人;在密州灭蝗;在徐州抗洪;在扬州重开漕运……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由于他诗文书画的卓绝之美,最重要的是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

关于读书,苏东坡写有“读书万卷始通神”,亦有“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书香机关,我深感受益颇多。一是在自身修养方面有了新的提升。在放下手机沉浸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得到了学习和成长,陶冶了情操,转变了思维,开阔了眼界。二是对本职工作有了新的要求。苏东坡为官期间无论任职何处都坚持人民至上,遇事不推诿,敢于迎难而上。区发改委也是面对群众、涉及民生的很重要的服务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立足本职,紧紧围绕为民服务开展工作,攻坚克难,甘于奉献,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用更全面的知识,更广阔的视角,更高远的站位,为社会发展的大事献计出力。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