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乡土】土之所蕴 情之本源

——《乡土中国》读后感

发布日期:2024-06-06 10:29 信息来源:椿树镇 浏览量:我要纠错 【字体:  

现代人久居城市,车水马龙的繁忙、灯红酒绿的喧嚣使得我们像不停旋转的陀螺,逐渐迷失方向的危机让我们开始担心自己是否失去本该拥有的纯真和天性。闲来无事,翻开《乡土中国》,我想,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在费孝通先生的笔触中寻找中国乡土社会的本性应该是极好的。

《乡土中国》收录了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教学时“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全书分为十四章,每一章节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剖析了乡土社会的真实面目。读罢,我对中国的乡村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从底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社会。曾经在网络上非常流行这样一个话题:中国人为何偏爱种菜。在城市的阳台往往能够看见人们使用合适的容器添上泥土,种植蔬菜;未开发的荒地也被大爷大妈精准得设计成规整的菜地;就连神州探月飞行器的成功发射也会引起群众的思考:月球是否能种菜呢?虽然 答案是不具备相关条件,不过好在太空成功培育了蔬菜的种子,来抚慰百姓受伤的心情。那么中国人为何对种菜这件事儿情有独钟呢?因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向上三代,每一个人的先辈是黏着在土地上,靠农业谋生的。所以,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土字却运用得很好。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从交流看,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在“文字下乡”章节中提到在城里人眼中,乡下人是“愚”,但是这只是相对来说,如果说乡下人进入城市,无法适应其现代高速的生活方式称为愚,那么城里人在乡下分辨不出麦子和苞谷也该称作愚。通过分析以及生活观察可知,乡下人的愚与不识字有关。为何乡下人识字没有城里人普遍?归根结底与乡村社会的交流有关。我们常常说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大家的交流往往不需要媒介——眉目传情或者指石为证这是空间横向的证明。书中提到的文字下乡其实就是扫盲,虽然本书与21世纪相差甚远,截至目前扫盲工作也已完成,但是从中依然能窥见乡村社会交流方式的独特之处。

从格局看,中国社会是差序社会。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私”,这也是大部分人类共有的毛病,正如我们经常提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俗语以及在文人墨客笔下的中国威尼斯——苏州人家后门的那条河,其实是各家各户的所有生活用水聚集地。其次,是“熟人社会”,在我看来,费老所描述的熟人社会主要有两点:一是与他人经过积年累月的熟悉相认相知;二是形成一定的排他性。在长久的熟人交流后,如无意外,各小圈子的成员很难与其他圈子相联系,这时候就需要走出舒适圈,扩大自己的交流圈,也就是扩大石子激起的涟漪范围。而小圈子对其他成员的排他是更普遍,更自然而然的。

闲云冗散,朗月弥冬,聆听穿越时代的乡土之声,乡村的相貌更加清晰地呈现;时光飞逝,立足当下,乡土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若干年前,费老曾发出“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的遗憾。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见了石光银埋头治沙之道,用生命撑起风沙边缘的绿色奇迹,为乡村振兴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乡村美食主播凭借自身高超的技术让家乡美食火出圈;被千万网友戏嘲背景太假的阿里木,用带货的形式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土地是世世代代安土重迁百姓的心之所系,而土地所承载的家乡更是万千游子心之所属的好地方。当我们翻阅完毕《乡土中国》后,会发现,费孝通先生所阐述的有关乡土的理论像是一面镜子,将我们对乡土以及乡村的观点以文字为载体展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乡镇工作者可以翻阅的宝典,同样也是行动的指南。

“凤凰鸣矣,于彼高矣,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五千年的坚守与传承,泱泱中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下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也慢慢向城市转型,中国的乡土文化好似在消失,但实际上,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根,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最原始的社会面貌。愿吾辈青年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能守住乡土社会的根,或许能够在心中道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