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当下 与不完满的生活和解——《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中国回族女作家霍达代表作,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命运变迁、60余年的兴衰历史和交错纽结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巧妙的结构,用中国传统的两个意象“玉”和“月”,将两个时空相互穿插、两条主线并行交替。主人公韩子奇,一生悲喜交织,因玉而荣、也因玉而落。幸运的是,他在磨难中获得了成长,在执着中学会了放下。
阅读之后,心中五味杂陈,氤氲在时代与命运、信仰与礼数、得到与失去、情爱与仇恨的思考中。
当你看清了无常,一切都只是寻常。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
韩子奇自幼父母双亡,在前往圣城麦加途中借宿奇珍斋,不慎打碎一只玉碗,为了赔罪,留下来拜师为徒。梁亦清待他如亲生儿子,将琢玉绝技传授于他。为在有生之年拥有封山作品,梁亦清接下了工艺繁琐的《郑和航海图》。师徒二人夜以继日,苦熬三年,在宝船即将完工之际,梁亦清因体力透支功败垂成,导致急火攻心、气绝身亡。意外突临,韩子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师娘体弱,师妹年幼,奇珍斋也面临倒闭。可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多年后,他凭借努力重振奇珍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了一双儿女。他最疼爱的人,就是女儿新月。新月善良、懂事且十分聪明,顺利考入北京大学。韩子奇以为,好日子终于开始了。然而,刚上大学不久,新月因心脏病英年早逝。很长一段时间,韩子奇不是独自呆坐,就是摇头叹息,生活没了方向。
看过这样一段话:“这世间有很多事,不是努力了就能有所成全;学会放手、才能再次寻找快乐,懂得放下、才能解脱自己”。
生而为人,谁不是心怀美好,希望在这锦簇花团的人世间活得圆满。可无论我们如何经营谋划,都抵不过命运的突袭。人生无常,即使坚强,直面并接纳死亡亦是寻常人生的必修课。
每一次跌倒,都是另一种成长。
稻盛和夫曾说:“成大事者与碌碌无为之人的区别,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
师父去世,宝船损毁,韩子奇的人生跌入低谷。祸不单行,老主顾蒲老板趁火打劫,以宝船未完成为由,将奇珍斋洗劫一空。韩子奇放低身段,利用蒲老板的贪婪,以帮助完成宝船为由,忍辱负重,虚与委蛇。三年里,他甘做奴仆杂役,干粗活、守夜店,抢着做最低等的活,哪怕一日三餐都是馒头咸菜;三年里,为了偷学生意经,他讨好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日日都要忍受账房和师兄的欺辱;三年里,他仿佛重新沦为孤儿,举目无亲,欲诉无人,为了奇珍斋默默隐忍,积蓄能量,等待着命运的逆袭。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时间,韩子奇再次让奇珍斋扬名万里,自己也成了名震古都的玉王。
正如约翰·肖尔斯所说:“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人生漫漫,有苦就会有乐,有悲也会有喜。所有的苦难,都是一场历练和修行。人生总有起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向内生长,才能破茧成蝶,迎来更美好的人生。
放下执念,原谅生活的不完满。
弘一法师说过:“我们不能一味地放下,而是要在放下之后继续前行。”
对韩子奇而言,玉不仅是他的命,更是他此生的归宿。十年琢玉,韩子奇实现梦想,成为京都赫赫有名的玉器收藏家。此时,战火卷席中国,为了保全玉器,韩子奇舍弃妻儿,远赴英国。回国后,时局骤变,那些价值连城的玉器成为国家文物,不能私藏。韩子奇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守玉人,哪怕再次背离爱情与亲情。然而,他执着了一辈子、为之舍弃一切的玉,还是在文革中被全部拉走。生命弥留之际,韩子奇平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幡然悔悟:这一生,自己过于沉迷玉器,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自己只是暂时的守玉人,过于执着只会成为玉器的奴隶。最终,他选择放下,坦然接受无玉的生活,写信给妻子,请求她的宽恕,并第一次向妻子敞开心扉,忏悔自己的过错。
从流浪孤儿到美满之家,从底层杂役到古都玉王,又从一代玉王变得一无所有。每一次,韩子奇守得云开时,命运又将他拉回到原点。如同作者所说,“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它有黑暗,有花火;有灾难,也有希望”。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季羡林先生曾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不完满才是人生”。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不尽如人意;常有一些意外,猝然而至。原谅生活中的不圆满,尝试与她握手言和,亦为及时止损。活好当下,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你的人生或将愈加从容,愈加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