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寻求自我的路途——《悉达多》

发布日期:2024-10-24 06:01 信息来源:区统计局 浏览量:我要纠错 【字体:  

《悉达多》这一本书是黑塞创作于1919至1922年间所写下的一本书,此时一战的硝烟刚刚落幕,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每一个人饱受战争之苦,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在一战在之后巨大的精神空洞也笼罩着所有人,很多人在战后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每一位饱受战争之苦煎熬的人都在思考并寻求着一个答案,《悉达多》正是作者在探寻之中所留下的参考。黑塞通往这个终极答案的路径是:本质上的中国式的儒释道三家合一。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是一位智者寻求佛理与悟道的心路历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在小说中,黑塞实际上是用道家的“天地与我同一”作为那个终极答案的根骨,用儒家承认“小我”,但时刻用“大我”克制“小我”、引导“小我”作为那个终极答案的表象,用佛家的无差别心作为那个终极答案的精神内化。

追问质疑,找寻自我。在大多数故事的开始中,主角总是在追逐着一个问题,而追问自我永远是所有问题的开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在所有人都对悉达多热爱之时,他自己却并不快乐。哪怕他在人眼中已然完美,但内心仍然有空洞无法弥补,他的内心悸动不安,始终为无法找到关于“自我”的答案而困惑不已,全书开始的这几十个追问开始,悉达多开始了自己不停歇的追寻智慧之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他放弃了婆罗门这样高贵的地位,为了学习忍耐而去做了一个一无所有的沙门在黎明时分,他和他的朋友乔达文追随沙门远离故土。

苦修冥想,追求空无。悉达多放弃了所拥有的一切,跟朋友乔文达一起加入苦行的沙门行列,在沙门的三年修行中,悉达多认为觉醒阿特曼的方法就是“克己”。“他通过受苦,志愿受苦和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走向克己”,希望在空无与深思中找到奥义,但他发现,成为沙门只是逃避,那追寻的问题仍在哪里,追求空无只是一种表象,生命真正的意义并无所悟。清醒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又该出发了。知识不等于智慧,沙门所拥有的是一代一代沙门知识的积累,而乔达摩除此之外还拥有的是自己的实践经历所悟出的智慧。而后者,便是悉达多想要从自我中所寻求的智慧,随后他们听闻佛陀,追寻佛陀。

大彻大悟,回归自我。回归自我的这两部分是我开始感觉读懂一点这本书的部分。乔达摩已经功德圆满,达到了成千上万的婆罗门弟子正在苦苦追寻的境界。在此时乔达文选择追寻佛陀而去,而悉达多却选择独自走上了修行之路。佛的知识并非智慧,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他的法义并未让他屈服,在和乔达摩的对话中,他终于寻得了勇气,当悉达多意识到自己在害怕自我、逃避自我时,他在路途上追逐的是他人的知识,而在途中失落了我自己。他最终发现:答案是‘我’。他获得了真正的勇气,找到了迷失的方向。

投身世俗,入世沉浮。投入生活,即是真正的修行,悉达多以“自我”的形态重新投入生活,去经验人生;他渴望体验尘世生活,他遇到了名妓迦摩罗,跟她学习《爱经》,他结识了富商迦摩施瓦弥,跟他学习做生意,他品尝了财富,也沾染了胆怯。在一次惊醒中他又一次看到了自己,这里,已经没有“我”了。终于在一个深夜,他离开城中,决定跳河,结束自己这无价值的一生。他荒芜的灵魂猛然苏醒。他突然醒悟:“我必然经历贪欲,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入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它们。”诚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言:“生活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体验。”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离开世俗生活的悉达多,决定成为一个摆渡人。有一天他遇见了迦摩罗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到河边,去追随乔达摩,但却死在了他的身边。儿子想要回到富丽堂皇的家乡,出现又离开,他幡然醒悟,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自己的人生,悉达多在这条河中看到自己的一生,少年,成年,老年的悉达多仿佛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而只是专注于眼前,用心感知当下的每一刻。

《悉达多》是我读过感触最深的一本书,它探讨的是追寻人生意义这一终极问题,却不带一丝做作。黑塞在书中为悉达多撰写了一次复活,觉醒后的悉达多走上了道家式的生活之路,坦然拥抱自己的人生,随自己的本心而为,伴日月潮汐而动。这本书更是黑塞本人的真正自传,黑塞从小生长在一个神学背景的家庭但是他拥有的叛逆性格让他背离了这一切,于是他也像悉达多一样放浪形骸之外,但最终,他还是回归了自然,在山野间写成《提契诺之歌》。用自己独有的浪漫和眼光将自己的生命谱写成一段段优美的诗,也是我认为黑塞真正要传达的信念,

去体验,去生活。没有哪种生活方式是错的,没有哪种哲学可以通往人生的终极,当自己生命的每一秒都融进时间的长河,我们才无愧自我。

(高远)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