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地和往事都是生命的意义
——《当呼吸化为空气》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我今年辞职在家的时候看的,仔细回味,非常有感触。在写读后感之前,先分享一下书中我认为写的很有意义很有哲理的几句话:第一句:我们都是凡人,我们从出生一开始就知道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像山川和河流那样永恒存在,我们终有一天要归于尘归于土归于一片虚无;第二句,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第三句:愿自己在有生命和心脏跳动的时刻,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一切,无怨无悔,不留遗憾。
这本书的作者是保罗·卡拉尼什,他是美国一位知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也是一名作家。这本书就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讲述的是一个天才的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在医术炉火纯青的时候,却遭遇癌症,最终离开人世。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非常惊叹作者的文笔之好,我认为他可能是美国写作写的最好的神经外科医生,而且书中有很多富有哲理、富有人生意义的话语,非常值得一读。
初读这本书,会惊叹于保罗人生的金光闪闪:出生于印度移民家庭,成长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金曼,父亲是医生,母亲重视教育,经过父母悉心培养和自己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包括斯坦福大学的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双学士,剑桥大学科学医药历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时,保罗还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的获得者,即将取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然而,就在作者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时候却遭遇了人生的巨大转折:在他36岁那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这意味着他的生命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这场疾病也让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由于工作的重压,作者和他妻子Lucy的婚姻一度亮起了红灯,双方甚至考虑过要离婚,但在得知他生病的消息之后,Lucy决定留下来和他一起渡过难关。作者也重新开始审视生命的意义,在剩下的不多的时间里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追求自己的医学理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迎来了女儿的诞生,也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最终,在家人和好友的陪伴下,他安静走完了这一生。
作者临终前的所思所想,融合了他毕生的对生命的理解,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了我们,生命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这本书最触动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写得非常坦诚,书中既没有刻意的正能量,也没有一味的怨天尤人。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他有无数抢救病人,与死神交手的经历,当这次轮到他自己时,他并没有问“为什么得病的是我?”而是积极接受治疗,利用剩下不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他认为人的一生并不在于躲避磨难,而在于怎样让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同时,也应感叹作者自身的才华,所以整本书完整的回忆了他的一生,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拼尽全力的把上帝赐予的肉体,活出了风采,他短暂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一生。他去过的地方,他做过的事,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意义。
与我之前读的麦家写的《人生海海》有一些内涵的相似,就如书上所言:“生命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生命就是这样,你祈祷它无风无雨,却有更大的灾厄来袭,如果你无力承受,只能让灾难蔓延,到最后将你吞噬,连骨头也不剩,人海里浮沉,没有一刻是安定的。所以,要勇敢的面对人生,面对未知的一切,正如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词中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所以认真的活着,告诉自己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就像作者保罗那样,我们来一场人间或长或短,但是不管怎样,要竭尽全力才算对得起自己。
从出生成长到学生时代再到踏入社会工作,没有发光出彩,纯纯的一个普通人,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工作家庭,也许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我一般的普通人。但是,当我读完《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之后,在那一刻依旧会觉得心灵受到某一种净化,让我在那一刻懂得了生命的重量,让我学会反省自己,这也许就是一本好书带来的价值吧。(张道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