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魂引前行路
—《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原本娇生惯养的高干子弟赵蒙生,带着曲线调动的目的来到九连担任指导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经历战友牺牲,炮火洗礼后,成长为一名真正军人的故事。
掩卷回味,我好像也来到了那片硝烟弥漫的战场,置身于九连部队身负重任、冲锋陷阵的激情中,目睹战士们的奋斗与牺牲,与他们同进退,为他们紧张,为他们打气,也为他们难过,为他们落泪,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他们都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这部小说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个,第一位便是主人公赵蒙生。他出生于高干家庭,住惯了繁华的城市,吃惯了大鱼大肉,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原本身为部队摄影干事的他为了更方便升迁,怀着曲线调动这一并不单纯的目的来到了九连,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对九连工作表现的意兴阑珊,乏善可陈,甚至是消极怠工。他没有好好准备便与九连的战士们见面,寥寥数语便结束了“领导思想谈话”,从未主动积极的关心这个连队,内心深处鄙视这群“乡下人”。没有认真完成既定任务,对待工作敷衍了事,也不与战友们交流意见,尽显“公子哥”脾性。这样一个人物,虽有缺陷,却无比真实。当对越自卫反击战即将打响,他逃避,他畏惧,他迷茫,但最终,连长的怒斥和战火的肆虐还是激起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良知,他拒绝了母亲运作来的调动令,踏上了开往前线的火车。战场上的杀戮,鲜血的浸泡逼迫着他成长,面对瞬息万变的生离死别,情同手足的兄弟牺牲,他觉醒,他咆哮,当他怀抱炸药冲向碉堡时,一个真正的英雄已然诞生,革命的精神获得传承。
比对赵蒙生的形象,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也夹带着与他相似的陋习,自以为高人一等,不愿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贪图享受,视艰难困苦为洪水猛兽,不愿担当,不愿作为,遗忘了先辈们的辛苦付出。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与涤荡,但更应该以英雄的事迹为激励,敲响内心的警钟。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便是九连连长梁三喜。他性格宽厚、思想通达,为人质朴、不失刚毅。面对新任指导员赵蒙生的养尊处优与缺乏责任感的表现,他深刻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任,于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回家探望亲人的宝贵机会。当得知赵蒙生在战斗即将打响的前夕竟欲通过调令临阵脱逃时,这位平日里总是与人为善的老好人终于愤怒到了极点,破例对赵蒙生进行了严厉的训斥。那句“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饱含深情、动人心弦。他身上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那份艰苦朴素的本真,为了给父亲治病,不惜债台高筑,却从不言苦。他唯一的财产仅是一件用塑料袋细心包裹着的新军大衣,那是他为自己万一不幸牺牲后,为妻子将来改嫁所准备的礼物。在枪林弹雨的残酷战场上,他勇往直前,身先士卒,英勇奋战,最终为了掩护赵蒙生而壮烈牺牲。
在梁三喜写给母亲与妻子的绝笔信中,他光辉的人格再一次触动了所有人的内心,他交代母亲与妻子,一旦他牺牲了,抚恤金要用来偿还债务,“人死账不能死”,而作为遗属,政府会妥当安排和照顾她们,望妻母按照政府的条文规定,享受烈士遗属的待遇即可,不能向组织提出半点额外要求,人穷志不能短,要多想一想国家的难处,做人如果连起码的爱国心都没有,那就不配为人,同时劝说妻子不要守着“烈女不嫁二夫”的封建遗训,要坚强积极的生活下去。
时光荏苒,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波澜壮阔。往昔,那些历史洪流中的英雄们,他们的壮举可歌可泣,永垂不朽。而今,在和平安宁的岁月里,依然有无数英雄挺身而出,为国奉献,他们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我们今天的安宁与幸福,不正是源自无数革命先烈以及无数中华儿女的英勇牺牲和辛勤耕耘吗?这些英雄的光辉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给予我们无尽的鼓舞与力量,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他们教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如何担当使命,砥砺前行。我们或许并非天生就是英雄,但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誓要奋勇争先,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书写属于自己的英雄篇章。(朱黎旖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