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河流里轻声吟唱
——《巨流河》
难得的长假,因为害怕遇见“人山人海”,我就打算宅在家里,尽情享受文字世界的美好。一直闲置的齐邦媛的自传《巨流河》,在短短的两天时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涤荡我的情怀,读来竟不忍释手。
齐邦媛是一位著名的台湾学者、文学家、翻译家,被誉为台湾文学之母。她出生于1924年,辽宁铁岭人,九一八以后,南下流亡,学习,历经了七七事变后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后期在台湾地区任教。齐邦媛的教学和著作以严谨著称,编选、翻译与文学评论多种,作品《巨流河》于2010年10月由国内《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引起不小轰动,它记述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也是她家族的记忆史,民族的苦难史,女性奋斗史。2011年,在复旦大学获得华语民间文学大奖,2012年,荣获国家图书馆第七届“文津图书奖”。
《巨流河》里的真,是真诚、真挚、真情、真淳。齐邦媛写在她少年时期,牧草中哭泣的母亲,读来感觉那么哀伤,那么苍凉,让人不禁悲从中来;她写的求学时期,战争阴影下,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优美诗篇的朱光潜,读来那么疼痛,让人唏嘘不已;她写的日本空军日夜轰炸下的流离失所,颠沛流离,家仇国恨,悲惨苦难,那么撼动人心;尤其是,躲避日军飞机轰炸时候,她见到倒在血泊中的同学,那么无助且痛苦,更是给我以极大的冲击;写在抗战艰难中,袁昌英与刘乃诚两位夫妻教授等那一批学术报国的读书人怎样守住学术标准和学者尊严,读来让人感慨莫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巨流河》里的情,是亲情、友情,更写满师生情、赤子情……她写青年张大飞与自己的情愫,洁净、真淳,读来令人动容慨叹;她写师生情,深厚、温暖,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与关爱,读来让人热泪盈眶;她写同学、同事之间的深情厚谊,纯粹、真挚,让人感怀凝噎;她写父母之间的深情,真切、质朴,更觉大爱无声……一部《巨流河》,是真与情交织、融汇,荡气回肠又浑然厚实的至真至美心曲。
《巨流河》是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求知精神贯穿了她的一生,她的一生如她自语:“我终于明白,我的一生,自病弱的童年起,一直在一本一本的书叠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从未停步”“也许是我太早读了那么多好诗,眼界日高,自知才华不够,不敢写诗”。
“除此之外,我当另有天地”,这是她的自知与自信,虽然当时她时年已四十余岁,并有日常家事之累,终究克服了困难毅然去国外进修,却又不为修学位而修学位,这是她的自立自主与自觉自强,如此求知精神,让我心中不时升腾起浓浓敬意。
她教书育人:“对我而言,教书从来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传递,我将所读、所思、所想与听我说话的人分享,教室聚散之外,另有深意,他们都是我心灵的后裔”。
她描写的战争,句句克制含蓄,并未大量描写伤亡的情状,只是从少女的角度描写了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忍不住一阵阵心酸。
“我开始谈文论艺是在晴天和月夜跑警报的时候”,初读这句话,我忍不住一阵感慨,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啊,朝不保夕,死亡如影随形,“防空洞外,死亡的威胁不曾停歇……童年起耳闻目见、身历种种历史上悲壮场景,许多画面烙印心中,后半世所有的平静及幸福岁月的经验,都无法将它们自心中抹去;这当中,最深刻、持久的是自己十三岁到二十岁,在我全部成长的岁月里,日本人的穷追猛炸。每天太阳朝夕升起,但阳光下,存活是多么奢侈的事”。只有真正经历了那样刻骨铭心的生死,才能以最内敛的方式处理这无比残酷的事实,“不是过来人不能如此”。
透过这些刻在作者心灵上的文字,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与事,血与泪……一部《巨流河》,尤其是抗战时期,四万万同胞的决心和不怕赴死的信念令人动容。日机的轰炸无比猛烈,整齐的民房瞬间倒塌,无辜的市民血流成河,悲惨之状,令人痛扼,尽管如此,慷慨悲歌之势未减,大有越炸越勇敢,越炸越冷静的架势,不屈之气不减反增,又何惧死亡的张牙舞爪,反而更加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也许,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才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齐邦媛下笔既饱含深情,又淡若云烟,娓娓叙来,淡定从容,但在阅读者的心中却是波澜壮阔,弦歌不辍的《巨流河》是她“以书写自己的生命来见证文学无所不在的力量”。
即使身体的疲劳如霜雪重压下的枯枝,即使自知已近油尽灯枯,她仍在八十岁高龄之际,以细腻柔情之笔,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地叙写心底的汹涌,鉴证自己的一生。
静静阅读完《巨流河》,掩卷闭目沉思,我想,时代风云,家仇国恨,故园情怀,赤子丹心,人情冷暖,世事沧桑,教育者的操守,漂泊者的无奈,描绘的已然淋漓尽致……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强盛的国家,如我之辈,可以安然享受平常的生活。而动荡的世界,依旧随处可见战火,中东的巴以冲突死亡已超50000人,难以想象的血腥和残酷,无辜的百姓身处水深火热,无数人妻离子散频遭劫难,媒体平台上不断刊出的照片和视频,每每让人扼腕叹息,痛心不已。
所以,我们更应当珍惜当下的时光,感谢祖国也感谢伟大的党,让我们在每天温暖的阳光下,吸吮着安宁与平静。也许,我们习以为常的寻常,对于战火中的人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诸多情怀,不能一一尽纳笔端,且仅于此。(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