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 成为“练习人”

——《刻意练习》

发布日期:2025-03-24 16:20 信息来源:区法院 浏览量:我要纠错 【字体:  

“这个世界上天赋异禀的人并不多,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拉开差距,实则是后天刻意练习的结果。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高手,其智商并不比一般人高,只是他们的训练时间比一般人更长。”春日的午后,读完《刻意练习》一书,掩卷遐思,受益良多。

天才,真的存在吗?许多人将他人的优秀归结于天赋异禀,认为自己没有与生俱来的才华,便早早放弃了奋进的脚步。《刻意练习》开篇传递给我们的观点就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练习培养出来的。”在书中,作者用莫扎特完美音高形成过程告诉我们“完美音高”不是天才,是一种才华,是训练的产物。莫扎特的成功是因为其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长大,并由其父亲用心培养的结果。如果非要说有“天赋”的存在,书中提到的可能是:更能专注、更能承受痛苦,或者身体条件更适合长期训练。除此之外,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无非是因为训练时长远超常人。认同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天才、天赋论”,让我们明白,起点平凡并不可怕,只要开启刻意练习之旅,人人皆有逆袭的可能。

“做”永远比“想”更重要,但“做”不是简单的重复。开启刻意练习之旅,你首先要厘清两个概念——“天真的练习”和“有目的的练习”。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钢琴学生,每次去老师那里演奏,都只能得到C的成绩。老师问他,“练了吗?”他回答“练了,每天都练,来之前还练了呢!”老师追问:“练的时候哪里错了,改正了吗?练对了几遍?”学生答不出来了。这个学生所做的就是几乎无效的“天真的练习”。而刻意练习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练习,而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反馈的方式,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越大,变化越大。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埋头苦干却毫无成就,很有可能陷入了简单机械式的努力模式,并未找对方法,让自己“忙”且“盲”,变成了一只无头苍蝇,事与愿违。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努力专注于训练,不断深耕,我们才能跳出无头苍蝇的怪圈,让自己“忙”而充实,“忙”而“不盲”,“忙”且有度。

对专注的事情保持热爱。《人民日报》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专注地做一件事,胜过敷衍地做很多事。真正的高手,都是专注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这与本书观点不谋而合。书中提到的那些体育健儿、跳水运动员以及棋手们,无一不是聚焦于当下任务,为达成目标持续投入专注的能量,日积月累,最终孕育出非凡的成就。然而,如何持续地保持专注,是每个投入到刻意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热爱,显然是最好的驱动力。热爱是一个人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它不是一闪念的心血来潮,也不会因时光更替而稍纵即逝,相反,在经历时光考验与洗礼后,它依然能够让你从中不断汲取营养,让你可直面困难。心怀热爱,便会积极阳光,奋力拼搏;足够热爱,便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愿每一个开启刻意练习之旅的人都能对专注的事情保持热爱,对未来的理想保持坚定,让刻意练习成就更好的自我,拥抱更好的未来。

总之,这本书绝非空洞理论的堆砌,它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切实可行的成长蓝图。无论你现在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只要你愿意走出舒适区,成为“练习人”,就有可能穿越平庸的迷雾,拉近与优秀的距离,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开启人生的无限可能。(汪梦)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