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散文篇】江河为证 致敬“最可爱的人”
六十年前,魏巍用“最可爱”这个充满人性温度的词组定义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六十年后重读这篇经典,我忽然在字里行间触摸到某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共振——那些在松骨峰火海中用刺刀挑破曙光的年轻身影,与在九江决口处用身躯阻挡洪流的水利人,在精神谱系上竟呈现出惊人的同构性。作为水利战线上的新人,我试图沿着魏巍先生的精神坐标,在新时代的江河治理实践中寻找答案:当战火硝烟化作滔天洪水,当枪林弹雨变为惊涛骇浪,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2024年6月,随单位一同参观横排头,站在淠河总干渠的渠首,看着碧水沿着人工开凿的渠道奔涌向千里沃野,我突然读懂了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在和平年代的另一种存在形态。淠史杭工程65年的建设史,就是一部用血肉之躯与自然抗争、用智慧汗水润泽苍生的英雄史诗,那些在沟渠间镌刻生命印记的建设者,正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战天斗地的精神图腾。1958年的江淮丘陵,百万民工用血肉之躯挑战着工程学的极限。新婚三天的许芳华与丈夫并肩跳入龙河口水库工地,和“刘胡兰战斗连”的姐妹们每日肩挑百斤土方往返数十趟,肩膀磨破渗血的棉垫,成为那个时代最悲壮的勋章。在沣西干渠遭遇流沙塌方的危急时刻,总指挥赵子厚带着工程师们赤脚踩进泥浆,连续七天七夜观察水势,最终通过减缓河床坡度的创新方案战胜地质恶魔,这种宁让身体沉入泥沙,不让工程停滞分毫”的决绝,与松骨峰上堵枪眼的壮举何其相似。
更令人震撼的是技术总师黄昌栋的临终场景。当癌细胞吞噬生命最后时刻,他坚持要人抬到五里墩大桥,望着亲手设计的渠道潸然泪下:“河堤的树都长这么高了,可我的图纸还没画完”这份至死方休的执着,让“人在堤在”的誓言穿透时空,在水利人的血脉中永恒奔涌。
匠心传承的生命史诗。在淠史杭展览馆里,陈列着第一代测量员黄定稳的“花杆子”——一根没有刻度的木杆,却丈量出747公里干渠的奇迹。当年19岁的青年用“翻杆子”土法测量(一杆2米、半杆1米),在衣衫磨破的肩膀上,在每日二两粮食的饥饿中,硬是完成了西方专家断言需要四年的勘测任务。这种原始而精确的工匠精神,在第二代守渠人林峰身上转化为对数字的极致追求,他管理的三十铺段渠道,流量误差始终控制在0.1立方米/秒以内,用数据时代的精度延续着父辈的匠心。
最动人的传承藏在张海霞家族的三代守望里。外公牺牲在建设工地,父亲守护闸站四十年,而她带着自动量测水系统重返横排头枢纽。从卸门板作建材的悲壮,到数字孪生技术的精准,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替大地记住每滴水轨迹”的初心。这种跨越时空的接力,恰如都江堰的杩槎截流与北斗定位的对话,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续写着治水文明的新章。
山河为证的永恒丰碑。今天的淠史杭灌区,2.5万公里渠道如血脉滋养着皖豫大地。在罗管节制闸旁,种粮大户万立成轻点手机就能完成千亩稻田的灌溉,这背后是3865处监测站点编织的立体感知网,让每滴水的旅程都被精确计量。而85岁的许芳华老人漫步渠边时,总能从水波的褶皱里看见青春——那些肩挑背扛的日夜、那些创造“劈土法”、“洞室爆破法”的智慧闪光,最终都化作灌区年均4亿元的防洪效益和1590亿斤的粮食增产。
更令人动容的是生态的觉醒。横排头枢纽不仅输送灌溉用水,更通过生态补水让4500公顷湿地重焕生机,129种鸟类在曾经干旱的丘陵上空盘旋。这种从“斗天”到“亲水”的转变,让“可爱”的内涵从征服自然升华为天人合一的哲思。当90后工程师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水资源配置时,他们正在用新时代的方式诠释着赵子厚“革命精神,科学态度”的遗训。
站在淠史杭纪念碑前,终于明白:最可爱的人从不在历史尘埃中封存,而是化作渠道里的清流永远奔涌。那些磨破的棉垫、染血的图纸、三代人的守望,都在告诉我们——当个人命运与山河苍生紧紧相连,平凡的生命便拥有了史诗的质地。正如横排头枢纽的流水,既能映照出1958年的火把,也能倒影着2025年的星光,这是属于水利人的永恒浪漫,更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新时代最壮美的续篇。(刘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