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微光可抚心
灯,让我在黑夜中感受着温暖和细腻……
去年深秋时节的一个下午,兴之所至登山游玩,太阳西斜可玩的人并没有减少,山下依旧人潮如织,弯弯曲曲地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所幸秩序井然。
拾级而上,云遮峰顶,日转山腰,岩前花木,洞口藤萝,峭壁苍松,置身其中,无比的舒适和畅快。登上山顶时,已是近傍晚时分。“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落山的红日,淡淡的晚霞,余晖中的连绵山恋在那一抹如画彩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伟岸壮丽。山外的人难得一见山里傍晚的美景,一时迷恋,久久不舍离去。想着还有很长一段下山的路,最终不得不割舍这份情结。
上山容易下山难。登山时,边走边看,惬意的兴致让人忘却了途行中的疲累,下山时,这种疲累感逐渐变得强烈,步伐也随之慢了许多。夕阳终于耐不过时光的磨砺,坠落在山谷里,升起的明月,如银如盘,挥撒在山里的角角落落。借着月光,远山只现轮廓,阴森可怖。从没在黑暗中走过山里的路,不免心中生出了一种怯懦。此时,山风微起,山谷一侧的树木沙沙作响,使得内心里的恐惧感更紧了。
人有时会很怪,越是害怕的时候,越是无法克制不浮想一些让人心惊的念头和画面。我亦如此,脑中不时会闪现出读过的、听过的鬼怪故事,心想着这会儿会不会猛然间蹿出什么豺狼虎豹,跳出什么猫狗蛇鼠,钻出什么古怪精灵,越想越是发怵,好在周围还有几个同行的但并不认识的游客,让我心中多少有了点底气和勇气。此时,认识与不认识已然不是件重要的事了……
黑夜中视觉受限,眼前除了月光的清影,就只有黑天墨地的山路,东西南北分辨不清的幽峦,以及身旁深不可测的沟壑,幸而记住登山前导游提醒过的一句话:下山是一条道走到底。谨记导游的话,借着月光慢慢地向前挪移着,想着只要顺着朝前走,至少不致于在山里迷了路。
所带的水喝光了,干粮吃完了,走着走着愈发感到乏力、疲倦和饥渴,一路上没见到一户人家,想想离目的地有多远还未可知,于是紧张、焦虑、惆怅、严峻、茫然……各种神色呈现在我们张张忧虑重重的脸上。
没有了时间的概念,继续硬着头皮向前行走着。不知过去多长时间,远处影影绰绰看到几盏昏黄的光。尽管光很是微弱,但在漆黑寂寞的山野中却凸显得格外明亮耀眼。黑暗中忽逢暧晕,顿时有种如遇春风的感觉,倦意感消除了很多。大伙儿相互打气传递着内心里的兴奋感:快到目的地了。如铅的双腿似乎注入了一股力量,纷纷加快了步伐,朝着光的方向走去。光越近一分,内心的胆寒也就减少了一分。抵达光的地方,心境大为敞亮,愉悦的心情促使着急切地想找个地方歇歇脚。此时,才注意到光是源于连片紧挨着的几户人家院门前的照明灯。
山里的人户很是淳朴善良,望着我们这群狼狈不堪的游客,从家中搬出了几条长凳,为我们的水杯里续满了水。坐在长凳上,锤打揉捏酸痛的双腿,喝着山里的清泉,和主人聊起了家常,舒缓着一路走来时的劳累和紧张。
“这离山角下还有多远?”
“不远了,再走几里路就到了。”主人操着深厚的关中方言说道。
“这里就您几户人家吗?在这山里住着,不害怕吗?”
“这方圆几里就额们几家,祖祖辈辈是山里人,与山相伴几代了,不怯火。”
“这山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生活太不方便。没想着去城里生活吗?”
“城里也有房,都给娃们了,人老了,城里住着不习惯,没有山里清静,也没有山里空气新鲜。”
“我们一路走来,感到山里夜晚还是寂静的有点让人瘆得慌。”
“那是你们城里人对大山的不了解,额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山为伴,与鸟齐鸣,简单,自由,舒适。无论你的心情好坏,大山都会用博大的胸襟接纳你,你快乐,它就跟你一起快乐,你苦闷,它就会给你释怀,从不会欺骗你。”
“对于我们山外人,虽然山的夜色让人害怕,不过看到您这儿亮着的灯光,感觉心是定了许多。”
“额们山里人晚上睡得早,天一摸黑,就早早睡了,以前碰到过几次下山迟了的游客来敲门问路。后来,额们几户人家寻思着把门前的灯亮起来,遇上夜晚赶路的游客,方便给他们指引指引,让他们歇歇脚,缓缓神。”
“月黑风渔灯,孤光一点萤”。黑暗中,一束灯光,即便如萤,即便昏黄,也会给人带来一丝希望和一点温暖。山里人的淳朴,使我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意未尽……(刘树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