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炬 始终传承
——《红星照耀中国》
当指尖划过《红星照耀中国》的最后一页,埃德加・斯诺笔下那些在黄土高原上燃烧的理想火焰,仿佛穿越八十余载光阴,在眼前灼灼发亮。书中共产党人在物质匮乏中坚守信仰的执着、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赤诚、立足实际解决问题的智慧,都与当下基层工作的日常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让我在字里行间读懂了“红星”照耀的深层密码。
信仰的力量:从“星星之火”到扎根基层。斯诺在延安看到的,是一群住在土窑洞里却怀揣着“解放全中国”宏愿的共产党人。毛泽东在油灯下撰写《实践论》的身影,周恩来穿着补丁军装与战士讨论战术的场景,都在诉说着:信仰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在艰苦环境中依然挺直的脊梁。他们让“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像陕北的小米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扎下了深根。
这种力量,如今正流淌在我的工作日常里。或许是调解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在琐碎的事务中周旋;或许是面对堆积如山的表格数据,倍感压力;又或许是在推行政策时,遭遇村民的不理解与质疑。但越是如此,越需要坚定信仰——我们工作的意义,正是为了让党和国家的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我们脚下的田埂,与当年红军走过的山路,本质上是同一条为人民奋斗的道路。这种信仰的力量,穿越时空,依旧表现在村民脸上的笑容,藏在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每一个瞬间里。
群众路线:从“把炕头当课堂”到“用脚步量民情”。斯诺在书中反复提及一个细节:红军干部总能叫出村口老槐树底下乘凉村民的名字,能说一口地道的陕北话。他们没有把自己当成“外来的领导者”,而是把炕头当成政策宣讲的课堂,把田间地头变成了解民情的窗口。这种“不摆架子、不唱高调”的作风,正是群众路线最生动的注脚。
这一点,在我的基层工作中感受尤为深刻。刚到村里时,带着刚出校门的“书卷气”,记得第一次在村民大会上发言时,精心准备的PPT和术语换来的是台下茫然的眼神,那一刻才明白,政策宣讲不是课堂答辩,群众要的是能听懂的家常话。比如,在宣传农村医保政策时,可以说“交了医保,生病住院就能报销,买一份安心,买一份保障”。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表述,让村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政策,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来。所谓群众路线,就是把自己变成“村里的一份子”,让村民觉得是来“一起过日子”的。
实事求是: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在泥土里找答案”。毛泽东在窑洞里对斯诺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仅是一句名言,更是共产党人破解难题的方法论。陕北时期的土地政策、军事战略,没有一条是照搬书本的教条,全都是在反复调研、不断调整中找到的“适合中国的办法”。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智慧,在基层治理中显得尤为珍贵。
报表上的数字可能会说谎,但群众脸上的表情不会;汇报材料可以修饰,但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无法伪装。我们要深入实地,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切实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及时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基层工作的“实事求是”,就是既要看报表上的数字,更要摸一摸田里的土;既要懂政策条文,更要算清村民的“生活账”。就像当年红军在陕北根据敌情灵活调整战术,我们在乡村治理中,也得在政策框架里找到最适合本地的“活办法”。
红星何以照耀中国?
斯诺给出的答案是:一群怀揣理想、不畏艰苦、深深扎根于群众的人,点燃了希望的火种,让红星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中国。
掩卷沉思,斯诺在书中追问的“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他们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其实早已在无数基层工作者的实践中写下答案。他们是把信仰藏在汗水里的人,是把群众放在心尖上的人,是在泥土里找真理的人。
红星的照耀从未停止,它就在每一次为群众解决的“小事”中熠熠生辉。
——我们,就是今天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