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与铁轨间追寻不灭的信仰之光

——《平原枪声》

发布日期:2025-09-16 08:49 信息来源:区交通局 浏览量:我要纠错 【字体:  

合上《平原枪声》的书页,冀南平原的烽火硝烟仍在眼前翻涌。马英带领游击队员在青纱帐里穿梭的身影,与记忆中抗洪抢险时同事们赤脚踩在泥泞中的画面悄然重叠。这部诞生于1959年的红色经典,在六十余载时光流转中,非但未褪去革命文学的底色,反而如陈年佳酿,让我在交通运输基层岗位上品出了新的况味。

一、青纱帐里的精神火种

在冀南平原的青纱帐里,游击队员们用独轮车推着弹药穿越封锁线,用扁担挑着伤员蹚过沼泽地。这些看似原始的运输工具,在党的领导下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我想起去年暴雨突袭时,我和同事们连夜调集应急运输车辆,在塌方路段抢修道路时的场景。当装载机轰鸣着撕开淤泥,卡车大灯刺破雨幕,我们何尝不是在用现代运输工具延续着那种"把生命线牢牢攥在手里"的革命智慧?

书中老孟叔为保护军粮纵身跳入火海的情节,总让我在检查危化品运输时心头发紧。那些贴着"易燃易爆"标识的罐车,不正是新时代的"军粮"?我们严查每一个安全阀,紧盯每一份运输单,何尝不是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当看到满载液化气的车辆平安驶过我们值守的路段,仿佛看见革命先辈们正透过历史云烟,向我们投来赞许的目光。

二、密网交汇处的为民情怀

游击队通过改造乡间小路建立秘密交通线,而我们正在用高速公路编织发展经纬。书中杨百顺假扮货郎传递情报的惊险,让我想起在春运保畅期间,我们值班执勤人员冒着寒风在路上指挥车辆、保通保畅时候的场景。GPS轨迹取代了暗语标记,电子路单替代了密写信件,但那份“把道路变成打击敌人的武器”的初心,始终在时代的浪潮中奔涌。

在农村公路提质改造现场,我常遇见骑着三轮车送货的老乡。他们车斗里装载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又让我想起书中群众自发为游击队修路架桥的场景。当我们把水泥路铺到村头,把公交线路开到地头,何尝不是在践行"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庄严承诺?那些在烈日下测量的身影,在寒风中检修的双手,都是对革命年代鱼水情深的现代诠释。

三、车轮滚滚中的初心守望

面对物流企业关于超限运输的诉求,我总会想起马英面对地主收买时的凛然正气。在优化营商环境与服务安全底线之间,我们探索"首违不罚"的柔性执法,建立信用修复机制,既守住安全红线,又为企业发展留出空间。这种平衡艺术,不正是革命智慧在法治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

深夜加完班走到楼下,望着办公楼里不灭的灯火,突然懂得书中苏建梅就义前眼里的光。那光里有对理想的坚定,有对使命的忠诚。

当我们为重点工程连续加班,为抢险救灾彻夜不眠,胸中涌动的何尝不是同样的精神火焰?这种传承,让交通蓝制服下的灵魂,永远保持着炽热的温度。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青纱帐已化作纵横的交通网,独轮车蜕变为智能重卡,但《平原枪声》传递的精神密码始终未变。作为新时代交通人,我们既要当好车轮上的"经济动脉"守护者,更要做好精神血脉的传承人。让每一条公路都成为连接初心的纽带,让每一辆列车都满载着信仰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续写属于交通人的"平原枪声"。(戴可迪)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