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山村 茶美乡村——一片叶子美丽一个村庄的探索
黄泥嘴村位于东河口镇东北部,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典型两山夹一凹。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组,345户1348人,党员46人,村“两委”3人、乡村振兴专干1人,后备干部1人。实施建制村通双车道后距S240省道1.5公里,G4222和襄高速出入口10公里,毗邻4A级风景区“皖西大裂谷”、聆心谷开元度假区,是“六安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关键节点。系2023年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先后荣获六安市民主法治示范村、金安区红旗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深挖文化要素——茶技艺的细致传承。明朝许赐书在茶书中曾写过: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其中就有关于黄大茶的记载,也是黄泥嘴中心村建设的文化积淀。一盏香茗,历经400年岁月沉淀,着实深厚且韵味悠长。第四代传承人陈全福借力省级非遗“六安黄大茶制作技艺”创办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六安市一壶缘黄大茶制作专业合作社”和省级商标品牌示范企业“六安市六顺黄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携手安徽农业大学教授专家组建“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公司作为产学研用实践基地,化身莘莘学子的实践“摇篮”,每年有100余名学生到企研学,开展各种形式农民培训4场,坚持并传承“古法制茶”,培育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2024年1月,“六顺黄牌六安黄大茶”已纳入《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4月份陈全福入选国家级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名单,“不能让祖辈相传的好味道在我这一代失传!”陈全福回忆道。
文旅融合建设——茶元素的连点成线。茶因水而舞重生,水因茶而醉清香。漫步“步步生莲”,对望那口古朴淳厚的黄龙井,独特的甘甜和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让茶的滋味更添几分醇厚;文化广场的茶壶叠水景观是巧妙地将茶壶与流水相结合,以茶壶象征茶文化,叠水缓缓流过磨盘踏步表达茶文化源远流长;一进入茶室广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游客在这里体验采茶的乐趣,感受茶农的辛勤与智慧。古色古香的茶亭和茶现千万廊展示了茶文化的历史、传说、诗词和绘画等,在这里闻茶香,香而不腻,沁人心脾至深处,品茶味,暖暖流香润人心。老荒废茶园改造唤醒生机,盘活首批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猛虎跳界农庄”,精心打造别具一格的六顺黄农耕馆,并以龟峰茶园民宿坊和323亩生态有机茶园为基础,依托地理优势,重塑游览路线,将周边漫山翠绿茶园无缝接入农庄观光体系。盘活“两闲”资源,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吸引在外人员陆续返乡创业,全力联农带农谋发展。
产业品牌赋能——茶营销的创新开展。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荣获“最醇六安黄大茶”的奖杯,成为黄泥嘴村的金名片。紧跟时代浪潮,“非遗+电商”让茶产业旺起来,严格把控茶品质、巧妙设计茶包装、充分挖掘茶功效、科学普及茶营养,六顺黄茶业牵手金安文旅山水画廊直播基地,突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老味道”“高爽焦香·浓厚醇和”等产品理念,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远销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让“黄大茶”品牌名扬千里。谋划“茶+”新业态,加强与本镇企业东市田野绿色有限公司和“东可口”品牌合作力度,推出“茶·锅巴”,荣获“第四届安徽特色伴手礼”入围奖,当酥脆的锅巴邂逅香醇的茶叶,一场味蕾的奇妙冒险就此开启。新引进安徽荣茂科技公司,通过“乡贤投资+村集体经济入股+运营公司+农户”模式进行艾草种植、仓储、深加工。下一步加强两方交流,探索“茶·艾草”新市场,茶汤裹挟着艾草微微的苦辛,似一阵别样的清风拂过味蕾,随后回甘徐徐漫开,唇齿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