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画和美金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金安区以乡村振兴为“针”以对标浙江“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为“线”,以针串线、以线绘面,聚焦“三度五强”建设目标,围绕“村庄美、产业特、市场主体强”为重心,科学布点、精心谋划,全力建设具有皖西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在金安这片热土上规划拓图,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量身定制金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规划先行,全面谋划。建立健全科学规划机制,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多次开展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座谈会,明确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及建设目标,听取民声、顺应民意,让群众参与到和美乡村建设中。二是党建引领,组织领航。坚持党政主导、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村“两委”班子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派村干部到优秀地区交流学习,激励广大村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提高乡村干部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创争”行动,2024年培育30个“明星村”、3个“示范乡(镇)”。三是共建共享,要素保障。坚持让群众参与到和美乡村建设中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自发参与“五小园”整治、五清一改、“万村清万塘”等行动。响应号召,发展产业,点燃乡村振兴引擎。进一步强化和美乡村建设保障机制,统筹政府资金投入,2024年已投入衔接资金6302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2亿元。
二、在金安这片热土上配线刺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匠心打造金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盘活闲置资源,导入新鲜血液。盘活闲置民宅和撂荒土地,导入集田园民宿、亲子研学、创客经济等于一体的和美乡村产业体系,探索“一产变多产、民房变民宿、梦想变共享”路径,培育“五大经济模式”和“4321”分红激励机制。二是整治人居环境,扮靓美丽乡村。实施通户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工程。结合2023年度省级中心村建设,累计整治“五清一改”问题1300余处,开展“万村清万塘”行动清理塘口47处,沟渠、河道17.6公里。建设各类污水处理终端,实现改厕治污常住户全覆盖。结合“南北结对共建”、人居环境“红黑榜”、积分管理、“美丽庭院”评选活动等形式,评选出区级美丽庭院446户,美丽村庄8个,典型示范户29户,形成“晒美晾丑”机制。三是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文明乡风。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赓续皖西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加强“黄大茶制作工艺”、“鸽鸫理窝舞”、“锣鼓书”、“翁墩剪纸”等非遗、民俗等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保护。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创新开展演讲比赛、志愿服务、乡村名嘴说等特色活动品牌,厚植德治涵养,发挥“一约四会”和家教家风宣导作用,移风易俗成效显著。四是坚持鸿雁领航,培育乡村人才。实施“鸿雁回归”工程,吸引金安杰出人才返乡投资创业,对具有杰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表扬和奖励。深入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快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一批了解乡情、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新农人等乡村生产经营实用人才。五是整合产业资源,带动全域振兴。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管理,在资金、土地、技术、政策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对和美乡村建设予以重点倾斜和有效保障。重点发展金安脆桃、皖西白鹅、蔬菜(菌菇)、小龙虾等特色产业,支持发展农业园区、农产品初加工、乡村旅游等联农带农富农项目。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打造“九十里山水画廊”、“江淮果岭”、“张店温泉国家养生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大品牌。
三、在金安这片热土上谱写序章,建管并重,共治共享,长效管护金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建设成果,长效管护。坚持建管并重,制定《金安区农村公共设施管理考核办法》和《金安区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工作方案》,有效发挥村公益岗位和网格员作用,切实建立起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系。对建设中的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重点项目施行月度调研机制,对已建成的143个省级中心村管护情况开展“回头看”,跟踪落实长效管护机制。二是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实现通村道路全部硬化,加快推进精品示范村道路“白改黑”工程,维护村庄基础设施以及村庄美化、亮化工程建设成效。建设“邻聚力”、乡村会客厅,完善村卫生室、老年活动室、老人助餐点等场所,聚焦老年人需求,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切实保障群众就医、老年人用餐普惠便捷。三是和谐共治,长治久安。鼓励群众自治,自觉参与到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开设“明理堂”,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自发开展唱村歌、办村晚、舞狮子等地方特色文体活动,形成“我的家,我来建;我的村,我来管”的共治理念,形成乡村治理人人参与的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