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区2021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金美办〔2021〕7号 关于报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报告.doc
金美办〔2021〕7号
关于报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报告
区民生办:
根据安排,现将《金安区2021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随文上附,请审阅。
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2021年6月2日
金安区2021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根据区民生办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根据《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1年度全省美丽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和市、区相关文件精神,开展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建设周期一年半(2021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的70%),为《金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年中提出的“到2022年,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到2035年建设227个省市区美丽乡村示范点”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施范围
安徽省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2021年度26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名单。
三、实施内容
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目标,重点完成垃圾污水处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卫生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畅通、河沟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亮化等建设任务,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四、资金保障
落实好资金投入,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完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投融资机制。
五、实施程序
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周期一年半,实施步骤分为规划、申报、建设、管护四个环节。规划环节按照村庄规划编制要求,在完成村庄布局和分类的基础上,建设规划采取近期、中长期与远景相结合,实行美丽乡村建设与山水田林路湖草统筹,科学合理安排规划任务时序,确保规划实用、管用、好用;重点安排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和未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城郊融合类村庄的中心村庄,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农民群众意见,确保规划符合农民意愿,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并实行多规合一。申报环节主要是采取竞争申报方式确定每年建设的省级中心村,由乡村自主申报,经区择优初选后报市级预审、省级审核确定。建设环节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坚持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原则,引导农民筹资筹劳。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新机制,简化审批与招投标程序,对于投资金额不大、施工技术含量不高、村民能够自建的项目,鼓励和支持村民自建。管护环节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和健全乡规民约,明确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内容,积极主动参与后期管护工作。
六、项目管理
按照民生工程精细化管理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和评价机制,确保如期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在市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下,坚持区乡村三级联动,形成整体推进合力。切实把压力和责任传导到每个层级,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区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主体,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扎实做好规划编制、进度安排、资金统筹、组织动员、推进实施等工作。乡村两级要重点做好群众发动、政策宣传、项目实施、建立管护机制等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用地保障。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用地内涵挖潜,盘活乡镇政府驻地土地存量资源,通过旧房、旧村、旧厂改造等方式,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乡镇建设集贸市场,开发建设居住小区。区级每年安排给乡镇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支持有需求的乡镇开发建设。
(二)创新体制机制。按照“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要求,探索建立区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长治久美。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探索制定简易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环节,细化配套政策。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运用市场化办法,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厕所粪污清掏和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
(三)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障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强化督查考核。强化督查调度,根据《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验收办法》,对纳入省级中心村、区自主建设中心村进行考核验收,重点督促工作落实、建设管护机制落实,主体责任落实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列入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对逾期未完成任务的,实行重点调度。严格考核奖惩,健全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验收评价体系,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领导班子综合考核。
(五)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采取公益广告、美丽乡村评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宣传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典型经验和政策举措,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