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区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探索困难群体 “四化”救助服务模式

【编辑日期:2024-01-22 08:59】  【作者:】 【来源:金安民生工程办公室】  【阅读:】 【字体:

近年来,金安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格外”的殷切嘱托,按照市级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建工作要求,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全面规范基层管理,积极转变救助思路,创新关爱服务举措,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切实提升全区社会救助服务质效。

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夯实制度化基础。联合出台区级《关于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工作机制的实施细则》,构建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网络。定期开展医疗结算数据动态预警,科学设定预警指标,及时反馈基层处置,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2023年通过预警纳入救助保障范围348人,给予临时救助229人次。建立和完善定期走访探视工作制度,加大对辖区内困难群众走访力度。全面开展“民政政策进乡村”宣讲,覆盖乡村两级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约700人;持续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月”活动,利用现场宣讲、政策咨询、发放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及自助申请渠道。

强化基层救助管理,实现规范化运行。加强22个乡镇(街)“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窗口和344个村级社会救助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统一窗口标识、固定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建立服务规范、公开救助政策、优化办理流程,进一步提升民政服务形象。全面落实制度设备齐全的档案室,符合“六统一”要求的“一户一档”材料,齐全完整的救助对象电子档案,规范标准,同步更新,实现关键环节和核心程序“环环有痕迹、步步能倒查”。拓宽救助申请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或皖事通软件进行网上申请,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拓展救助帮扶主体,致力多元化服务。持续开展困难群众慈善临时救助,2023年共救助68人30.8万元;在市级救助的基础上,启动区级“慈善救急难”救助,对上年度医疗自付8万元以上低保户等困难家庭救助113户98.9万元。聚焦民政保障对象,“一老一小”群体,精准定位实际需求。依托社工站建设,整合实施“公益创投”“五社联动”“三区计划”等项目,有序推动社会救助由传统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保障、生活帮扶、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相结合的综合型救助转变,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全年支出83万元为6747名特困人员购买住院护理保险,理赔受益790人次133.92万元。

依托数字科技赋能,探索智慧化监管。坚持问题导向,统筹项目经费,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命安全、生活照护、关爱帮扶问题,在乡镇试点开展“智慧看护服务平台”建设,为67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服务。在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家中安装摄像头,村干部手机安装“数字乡村”APP,村级大屏幕安装智能看护平台,三者相连,搭建看护和互动桥梁。智能看护系统覆盖电子围栏、火点监测、语音对讲、云回看功能,实时监测特困人员生活起居和身体状况,对长时间无人活动或者发生火灾等以短信方式发出预警。同时,为老人配备智能手环,具备实时定位、一键报警、语音通话等功能,可实时定位监护,紧急情况一键发送求救信号到紧急联系人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