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日报》白鹅“展翼” 产业“高飞”
深秋时节,走进安徽展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栋栋标准化鹅舍大棚整齐排列,现代化养殖设备一应俱全,成群大白鹅追逐觅食,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活力景象。这里不仅是白鹅的乐园,更是养殖户增收致富的“金窝窝”。
六安,素有“白鹅之乡”“羽绒之都”的美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皖西白鹅这一高品质鹅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饲养历史。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市在巩固基础、拓展链条、强化联动上持续“接茬”用力,着力打造皖西白鹅生态养殖产业链,推动皖西白鹅产业“振翅高飞”。
皖西白鹅是安徽省唯一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家禽(水禽)地方保护品种,其优良的基因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展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全市4个省级皖西白鹅保种场之一,主要从事皖西白鹅良种保种、繁育、孵化、标准化饲养、牧草种植,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致力打造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优质基地。
皖西白鹅肉质鲜美,生长周期约200天,成鹅体重普遍能达12至15斤。“别小看了养鹅,温度、湿度都得严格把控,还要做好鹅场消毒清理。我们采取3.0版循环水养殖,通过‘草—鹅—粪—肥—草’的层层净化,变废为宝,既美化了环境,又解决了粪便处理难题。”谈起“养鹅经”,公司负责人江卫军滔滔不绝。
江卫军原本是裕安区固镇镇地地道道的农民,2002年至今,他深耕皖西白鹅产业,每年为周边养殖户孵化350万只鹅苗,辐射带动3000多户养殖户发展皖西白鹅无公害饲养,实现稳定可持续增收。
像安徽展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这样专攻皖西白鹅良种繁育的企业,在我市并非个例。作为皖西白鹅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近年来,我市聚焦保种育种、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强化资金人才保障,积极争取省、市级财政支持,重点用于皖西白鹅良种繁育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白鹅养殖场规模建设及白鹅养殖设施设备改造提升。搭建科研合作平台,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入开展饲料营养、品种提纯、基因组测序等课题研究。
2024年,皖西白鹅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与服务中心(固镇分中心)挂牌成立,通过联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进行良种繁育、饲养管理、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为皖西白鹅原种保护、健康养殖、产品加工提供科技赋能,以技术“精准滴灌”提升养殖效益。同时,强化遗传资源保护,皖西白鹅原种场与皖西学院紧密合作,开展皖西白鹅高产蛋家系选育工作,守护住皖西白鹅的优良基因。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保种场1家、省级保种场4家、国家水禽(皖西白鹅)良种扩繁推广基地1家、种鹅生产经营企业13家。2024年,全市鹅饲养量1887.48万只,其中,白鹅1404.28万只、朗德鹅483.2万只,鹅羽绒羽毛供应量约4190吨,综合产值189.173亿元。
“看一下我们这个咸鹅,都是自然散养的皖西白鹅,肉质紧实、口感鲜美……”在东桥镇的金安区牧鹅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95后”姑娘汤翠琳正声情并茂地直播销售当地农副土特产。后方的仓库内,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备货,发往南京、深圳等地的订单陆续启程。
东桥镇地处淠史杭灌区,境内良田万顷,河渠纵横,滩涂资源丰沛,水草茂盛,为皖西白鹅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当地白鹅产业转型升级,养殖规模
2020年,汤翠琳从厦门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这些年,经过摸索学习,她与邮乐购、苏宁易购建立合作关系,开通了抖音小店、微信小程序、社区团购等网上销售渠道,并在多家电商平台进行直播,把家乡的土特产销往全国。随着电商平台不断完善,在自家订单量上涨的同时,汤翠琳还带动当地200多户农户每户年均增收逾6000元。如今,她创办的牧鹅基地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已成为金安区100多个村镇、10多万农民的农产品销售平台。
销售渠道畅通,让皖西白鹅“飞”向全国。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引导、重点扶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切实做好皖西白鹅资源的开发利用,扩大优质种鹅饲养量,培育鹅肉制品精深加工企业,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让传统养殖产业焕发生机。
像汤翠琳一样,在“家门口”通过电商销售,将皖西白鹅及鹅副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的“新农人”还有很多。如今在六安,皖西白鹅已不只是地方良种,更成为农业产业的一张亮眼名片,勾勒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