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梨子”催生的一条“锁鲜链”

【编辑日期:2024-04-17 08:54】  【作者:张玉芳】 【来源:安徽日报】  【阅读:】 【字体:

“此去淮南第一州”。这是近1000年前,苏轼对宿州的高度赞叹。

北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正月,苏轼途经宿州,相邀亲朋故友访古览胜、把酒言欢,在宿州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元宵节。兴之所至,这位大文豪挥毫泼墨,一语道尽古宿州“舟车汇聚、九州通衢”的繁华景象。

千年后的今天,宿州市交通区位优势持续放大。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把空间优势转化成产业机遇,成功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高标准建设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构建“从农田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尖”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冷链物流正成为宿州市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皮儿薄、弹指可破,不易保鲜、运输——

砀山酥梨逼出一条“价值链”

“哇,超大的梨,比南瓜还大耶!”4月8日,正值砀山县数十万亩梨花怒放,记者来到砀山梨树王景区,一声惊呼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心。

循声而去,只见景区里一个小摊上,当地村民徐大姐正在摆摊卖梨。稀奇的是,她的梨个个足有两斤多重,游客们争相举起大梨合影。

“这还不算啥,最大的能长到4斤多呢。”徐大姐笑呵呵地解释,这是她去年试种的新品种,个个都是大块头,就连种了几十年的老梨农都惊奇不已。

这个季节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梨来卖呢?“这是去年产的,冷库冷藏的,现在才拿出来卖的。”徐大姐坦言,由于梨太大,刚上市的时候价格不够理想,她便把梨冷藏了起来,梨花节期间拿到景区来卖。“去年上市时只能卖到3块多一斤,现在卖10块一个,增加不少收入。”

“你们不要担心口感。”看到游客们在犹豫,徐大姐连忙削了一块梨给大伙品尝。“脆脆的,而且冰凉凉的,比新鲜梨口感好。”大伙连连称赞。徐大姐告诉记者,她还和村民们一起租用了一间冷库,冷藏了将近4万斤梨,一直能冷藏到秋天新梨上市,实现反季节供应。

“砀山梨,皮儿薄,落在地上找不着。”这句民谣生动描述了砀山酥梨个大、皮薄、汁多、弹指可破的特点,但也反映出砀山酥梨保鲜、运输的不易。常温保存大约一周就坏了。

怎样才能让砀山酥梨持续锁鲜,实现全年供应,增加果农收入?冷链是关键。

先拆包、检查果品,再套袋、装箱,送进冷库储存……安徽爱泽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苹果分拣线上,数十名女工在忙碌着。

“我们投资2亿元,新建了10万立方米的冷库,上马了两条水果智能分拣线。”公司负责人王辉告诉记者,有了超大冷库做后盾,他们大量收购砀山酥梨、砀山黄桃、新疆阿克苏苹果等水果,实现跨季节销售。

“砀山酥梨上市时本地只卖三元一斤,通过分拣,反季销售,个大、品质优的供应京东、山姆等大型平台,能卖到六七元一斤。”王辉说,今年公司准备收购2.5万吨砀山酥梨,通过冷藏、保鲜跨季节销售到全国。

爱泽公司是砀山冷链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砀山县拥有近百万亩连片果园,年产各类水果170万吨。该县也是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大县,水果年加工能力达120万吨。正是水果及其加工品储存的刚性需求,“倒逼”出砀山县一个新兴产业——冷链仓储物流产业。

去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新一批2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宿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荣登榜单。该基地位于砀山经开区,总规划占地面积2316.33亩,规划总库容118万立方米,目前已集聚申雪冷链、爱泽供应链等13家冷链物流、食品加工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到2025年,力争实现基地存量冷链库容超118万立方米,专业冷藏车保有量400辆左右,果蔬冷藏运输率50%以上,冷链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砀山县发改委副主任宋梅娟告诉记者。

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重要枢纽”——

区位资源优势奠定“产业链”

2023年12月15日至17日,宿州市迎来了一场盛会——2023第十七届冷链产业年会,以“产‘链’融合 固本‘宿’源”为主题,10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高管齐聚一堂,共话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冷链物流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近年来,行业规模显著扩大。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2023年全年,我国冷链需求总量达到3.5亿吨,同比增长6.1%;冷链物流总收入达到5170亿元,同比增长5.2%;冷藏车保有量达到43.1万辆,同比增长12.8%;冷库总量达到2.2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

宿州为什么会踩上风口融进圈?

“宿州是‘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京鄂闽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具备先发的基础和优势,同时还是农产品生产大市,这些为发展冷链物流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年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如是说。

宿州是全国生鲜农产品加工供应与冷链物流网络的“重要枢纽”,其本地消费所占比重不足三分之一。全市生鲜农产品年交易总量约700万吨,交易额近500亿元,位居华东地区第一方阵。

区位和资源上的优势,让宿州市在产业发展上找到了新方向,确定了新目标:“十四五”时期,建设长三角区域现代物流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连接长三角地区与中部地区重要物流节点。

目前,宿州市拥有大小冷库300余座,库容211万立方米,带动就业近万人;现有亿元以上冷链物流在库项目24个,总投资73亿元。宿州百大农产品物流中心已成为安徽第二、全国前五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

从田头到舌尖,两端健全体系补短板——

“最先一公里”完善“产地链”

“通过速冻技术,我们把本地的大葱、山药、苹果、黄桃等蔬菜水果都卖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近日,记者在砀山县程庄镇龙泉寺村采访时,村党总支副书记郑士升连忙引着记者参观村里新建的速冻蔬果加工厂。

车间里,工人们先将新鲜苹果和山药削皮,再送入自动生产线,经过清洗、漂烫等5道程序,便生产成速冻苹果丁、山药条。

“你摸摸这山药条,硬邦邦的,咬都咬不动。通过极速冷冻,能保证它的新鲜度和口感,也易于运输。回去解冻以后就可以做菜或加工。”郑士升说。

程庄镇是个瓜菜大镇,全镇8万亩土地中有4万多亩设施大棚,种植西瓜和蔬菜。

蔬菜价格市场波动很大,到山东省“取经”后,龙泉寺村决定将蔬菜冷冻起来,等到市场高点再销售。去年,村里通过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了870万元,山东一家企业投入1000万元共同成立砀山民升新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一条速冻蔬果生产流水线,每小时产能3吨左右,同时建了4个冷库,总容量3000吨。

黄桃、苹果、大葱、山药、西蓝花、青刀豆……几乎各种蔬菜水果都可以速冻保存,30%—40%的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

“大葱集中上市时,本地销售价只有两三角钱一斤,我们和农户签订订单,协议价最低五角钱一斤。加工后大葱段出口价格达到一元多一斤,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了一倍多。”郑士升说,今年,村里启动了加工基地建设,种植3000亩大葱,1000亩青刀豆,500亩西蓝花和紫薯,已经和农户签订了订单。加工厂还带动了160人用工,每年带动龙泉寺村村集体经济增收50多万元。

说话间,郑士升接了个电话,回来又带来一个好消息:广东一家知名饮料公司想要速冻黄桃丁制作饮料,已经和加工厂签订合作意向。“他们每天需要黄桃丁32吨,大大解决我们砀山黄桃销路问题。”郑士升高兴地说。

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宿州市着力健全“从农田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尖”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市从事冷链物流相关企业120余家,已初步形成覆盖上中下游的完整冷链产业链。

与此同时,宿州市冷链物流产业也面临着产业政策和标准进一步完善、物流枢纽建设层级有待提高、应用和运营过程中绿色低碳和科技创新亟待升级等问题。为此,“十四五”时期,宿州市将现代物流列为全市十大重点产业,组建产业推进组和招引专班,高位推动产业发展。

在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园区内高规格谋划建设的食品冷链片区规划占地985亩,目前,库容18万立方米的多温层冷链物流中心一期已主体完工。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是宿州市冷链物流产业的又一重点工程,该物流园已获批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正积极争创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省级冷链物流基地。

“宿”流从源,“链”启未来。“宿州市将全力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城乡冷链物流双向网络,聚力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完善‘低温加工—仓储保鲜—冷链配送’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不断提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 宿州市委书记杨军表示,该市始终把发展冷链物流作为构建食品产业生态的必然之选、必答之题,不断扩规模“强实力”、建枢纽“强载体”、抓项目“强后劲”,持续做好“减损、提质、增效、降本”大文章,扎实推动冷链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