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串珠成链,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编辑日期:2025-09-30 10:37】  【作者:黄永礼】 【来源:安徽日报】  【阅读:】 【字体:

柔和秋风中,走进位于芜湖市繁昌区峨山镇的凤形村佛子岭,只见这里三面环山,竹林相抱,环境优美,几幢现代建筑掩映于苍翠林木间。

而在前几年,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环境脏乱,杂草丛生,村里散居10多户老人,房屋破落,缺少人气。”凤形村党委书记汪世花说。

改变,源于民宿产业的发展。峨山镇党委书记汪鹏介绍,去年,镇里引进上海投资商,在此打造溪地阿兰若·凤隐青山精品民宿后,不仅带动人居环境的大提升,而且吸引了大批游客。

“去年8月试营业以来,综合入住率超50%,游客来自上海、南京、合肥及芜湖等不同地方,目前在携程芜湖市精品民宿排行榜中位列首位。”民宿运营方、上海阿兰里文旅集团安徽事业部负责人罗志远说。

凤形村民宿的兴建,也带动周边近30户村民就业,年均工资收入4万元。作为民宿“合伙人”,凤形村以村集体土地入股,每年获取保底收益10万元。

地处长江之畔的繁昌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民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县志中记载,繁昌襟山带水,灵秀钟焉,风物茂美,精气盘郁。天下之胜处,行旅者争欲游。”繁昌区委副书记赵彗星介绍,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繁昌区充分挖掘自身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将民宿经济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全力推动民宿产业蓬勃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繁昌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引导民宿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推动民宿品牌的培育和建设,通过举办民宿设计大赛等方式,提升民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合和美乡村示范县创建,繁昌区依托51个省级中心村、5个省级示范村、270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完善配套设施,同步打造特色民宿集群。”繁昌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汪昊曙介绍,今年以来,统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中心村、高标准农田和EOD“千万工程”等项目资金约1.8亿元向民宿产业集聚,制定奖补政策,对获评不同等级的民宿,分别给予一定的奖补支持。

修缮屋顶、砌筑院墙……走进繁昌区孙村镇长寺村,几处老宅正在紧张施工。在工人们的忙活中,这些原本不起眼的农房正脱胎换骨,即将成为兼具乡土气息与现代设计的精品民宿。在孙村镇,民宿产业正以集群之势蓬勃发展。

坐拥马仁奇峰风景区、人字洞古人类遗址、红色中分村、梅冲千亩白茶园等优质资源,孙村镇年接待游客量近百万人次。当地将民宿产业作为农文旅融合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目前正常运营的民宿已超过25家、农家乐20余家,初步形成了中分、八分、长寺三大民宿集聚区,涌现出“原居·春谷”“见月”“壹号院”等一批特色品牌民宿,日渐成为周边游客青睐的度假选择。

“串珠成链,加速民宿产业发展,今年设立12个民宿创建目标,目前3个已完工、8个在建、1个已签约,另有12个项目在谈。”繁昌区文旅局局长陈飞介绍,在持续推进民宿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提升民宿品质的同时,繁昌注重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让流量变留量、资源变资产。

民宿产业的发展,激发了旅游市场新动能,促进了乡村旅游消费,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

据介绍,繁昌区积极创新机制,鼓励各镇村采取“村集体+公司或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民宿,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以“合股联营”模式破解资金难题,推动了东岛民宿村、楠山竹苑民宿等一批民宿项目相继落地,带动游客采购荻港香菜、繁昌五华鸡、横山牛肉等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带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村民可就业、可经营、可分红,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促进增收致富。

在孙村镇,镇内已形成“民宿+”业态。中分红色学堂年接待研学超5000人次,实现营收390万元;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等赛事有效带动民宿入住率;民歌节、黄桃采摘节等节庆活动成为引流“利器”。

“推进乡村振兴是重大使命,而发展特色民宿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汪昊曙介绍,繁昌将持续推动民宿服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服务标准化等措施,因地制宜探索“民宿+文创”“民宿+农业”“民宿+电商”等“民宿+”融合发展方式,打造“一宿一特色”“一宿一主题”,促进民宿差异化发展,持续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农业、手工业、餐饮业、旅游业等产业链发展,着力把民宿产业打造成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