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区张店镇:农产品初加工让大田作物“身价倍增”
深秋时节,金安区张店镇茶行村的农田里,金黄的稻谷已收割完毕。与往年不同,今年这些稻谷不再直接低价售卖,而是通过初加工实现“身价倍增”,为村集体经济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往年稻谷收割后,要么直接卖给米厂,要么自己储存等待价格上涨。”茶行村党支部书记陶杨算了一笔账:“今年稻谷收购价每斤9毛左右,我们村种植的25亩旱稻收获了1万多斤,如果直接售卖,收益有限。而储存起来等涨价,不仅占用空间,成本也很高。”
面对这一困境,茶行村今年尝试了农产品初加工的新路径。将收获的稻谷加工成大米,特别是市场前景看好的有机大米,零售价格可达每斤3元左右。通过精选、加工和压缩包装,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价值,还延长了保质期,增强了市场适应性。
“今年是我们的探索之年,从目前销售情况看,初加工后的大米供不应求。”陶杨欣喜地表示,“明年我们将扩大旱稻种植规模,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茶行村的成功实践并非孤例。在同属张店镇的长岗村,农产品初加工同样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长岗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生态环境优良,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小麦、贝贝南瓜等农作物。为探索农业增收新路径,该村也将收获的农作物进行初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加工现场,万千颗黝黑的油菜籽经过清理、炒籽、压榨、过滤等一道道工序,最终化作澄黄透亮、香气醇厚的菜籽油。“我们村种植的50亩油菜,今年初夏收获了一万多斤菜籽,”长岗村党支部书记方昌俊介绍道,“全部压榨成油后装桶销售,定价12元一斤,每桶120元,大部分都已卖给当地农户。”
菜籽油的热销,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而再过约半个月,长岗村另一特色农产品——贝贝南瓜也将迎来采收期,有望进一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目前,农产品初加工正成为该镇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初加工产业,有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让田间地头的初级农产品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价值卖”的转变,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空间。
据了解,张店镇将继续推广这一模式,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帮助更多村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以农富民、以农强村的新路子。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