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单位和公众意见】关于《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规划(2021—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 征集公告
- 起草说明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 解读
为充分征求社会公众及乡镇街、区直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现将《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请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踊跃提出意见,征求意见时间自2023年4月7日至2023年5月7日止。提出意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一、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六安市金安区行政中心第三办公区三楼306室,并请在信封上注明“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字样,邮编:237000。
二、通过电话反馈意见,联系人:王孙申,
联系电话:0564-3261180。
三、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1273627895@qq.com。
四、登录六安市金安区人民政府网“全区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和公众’意见征集平台”(https://www.ja.gov.cn/content/column/6815071)留言。
六安市金安区应急管理局
2023年4月7日
关于《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规划(2021—2025年)》的起草说明
一、出台背景和总体考虑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二、关于《规划》总体意义
《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2021-2025年)》是我区“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的首个五年规划,也是首次实现应急管理领域综合规划(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为做好《规划》起草工作,采取广泛调研,通过咨询、参考其他县区的意见。
四、工作目标
《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聚焦应急管理主责主业,重点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统筹考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机制创新、能力提升全过程,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金安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蓝图,为金安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五、关于《规划》的主要内容
全面总结了我区“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我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以及面临的挑战,展望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基本原则方面,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总体目标。突出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要求,加强与国家、省、市应急管理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衔接,系统谋划了八大主要任务。对接市发展规划,明确实施“六大工程”。
六、创新方式
《规划》在充分衔接省、市规划的基础上,注重结合我区实际,重点规划部署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瞄准水害、火灾等我区多发、易发灾害事故,突出了科技在促进安全发展方面的作用。突出了我区应急工作特色,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其他渠道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未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到反馈信息。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反馈时间:2023年5月8日 15时5分
我单位在信息公开网上向区直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发出了《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4月7日至2023年5月7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网站公开、书面信件等方式向社会征集相关意见和建议,各单位均反馈无意见。
文件
六安市金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金政办秘〔2023〕17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六安市金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7月7日
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2021—2025年)
金安区应急管理局编制
(2022年11月)
目 录
一、现状与形势 5
(一)取得的成效 6
(二)面临的挑战 9
(三)发展的机遇 12
(一)指导思想 13
(二)基本原则 14
(三)主要目标 15
三、主要任务 18
四、重点工程 34
(一)智慧化信息化工程 34
(二)自然灾害防治工程 35
五、保障措施 38
(一)加强组织领导 38
(二)强化资金保障 38
(三)加大政策支持 38
(四)严格考核评估 39
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
建设规划(2021—2025年)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六安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六安市金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以来,全区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政治站位立于高、应急指挥善于统、应急响应敏于快、安全风险精于防、应急管理行于实,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
成立区、乡镇(街)二级应急机构,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能平稳划转,高效协同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军地联动等机制逐步推进,基本实现了对事前预防预警、事中应急救援、事后恢复重建的全面管理。
2.持续向好安全生产形势
自应急机构改革以来,不断完善我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强化行业监管和综合监管能效,压实行业监管、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安全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积极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安全意识持续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建筑施工安全整治全面推进,各行业领域本质安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3.持续高效防灾减灾救灾
“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全区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全区共有灾害信息员队伍354名,形成“区—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全覆盖,设立信息员AB岗机制。加大灾害信息员培训力度,确保灾情数据上报及时、准确;健全区级灾情会商研判机制,为指挥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有力保障,加大农房保险投入力度,五年来,共投入农房保险资金1225余万元,完善理赔工作机制和防灾防损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减少广大群众财产损失;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共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示范社区和7个省级示范社区;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节点在全区进行防灾减灾政策宣传和逃生避难及自救互救演练,逐步提升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逃生避难及自救互救能力。
4.持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十三五”期间,我区着力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统筹抵御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初步构建了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的应急队伍体系。深入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工作,调查统计全区应急、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交通、农业农村、水利、文旅、卫健、林业、城管等部门和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的应急资源信息,将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应急预案等各类应急信息全部录入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地各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型应急演练,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积极建立区域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军地协作应急工作机制,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和群众性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格局正逐步形成,依托企业力量配合成立防汛抗旱救援队伍逐步壮大,鼓励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发展,积极引导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应急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社会应急力量在抢险救援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截至目前区级防汛抗旱物资主要由区应急、区水利仓库组成,区人武、区消防有部分救援橡皮艇、冲锋舟。主要储备物资有编织袋29万条、橡皮艇32艘、冲锋舟10艘、各类排涝设备46台套、救生衣2253件、发电机11台;区应急与区水利依托本土施工企业,共签约8家建筑施工防汛抢险应急队伍,共计人数310人,主要装备有挖机45台、推土机8台、铲车8台、运输车辆68辆、吊装设备2台、排涝设备28台;区城管部门组建六安龙马环卫抢险队,拥有队员18人、300口径拖车自吸泵2台、橡皮艇2艘;全区各乡镇街共组建了22支1262人的乡级防汛应急队伍,随时做好应急抢险任务,目前全区各乡镇已建立84个安置点,保障洪涝灾害时期,受灾群众能够及时安置。
金安区成立了森林消防救援队伍,定期举行森林防火实战演练及森林防火指挥员培训班活动,不断提高队伍的扑火战斗力。金安区现有火险预警监测计算机及其他设备4台,在重点林区等重要管控地段设防火检查站2处,面积464平方米,在林区高处和重要位置设置有瞭望台2处。全区配备有综合应急指挥车2辆,对讲设备共计15部。金安区现有扑火专业队伍1支,森林消防专业队员23人,并建设有队伍营房1处,207平方米;现有扑火半专业队伍16支,队员362人;现有群众森林消防队19支,队员174人。全区建有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1座,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提供应急防火物资,总面积53平方米。配备有风力灭火机、油锯、割灌机、水泵、防火服等设备工具。
“十四五”时期,我区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的基本情况没有改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的客观形势依然存在,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1.应急管理体系仍需完善
应急管理改革还处于深化过程中,“统与分”“防与救”的责任链条仍需进一步衔接,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区域联合、军地协同等机制运行仍需磨合,亟待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格局。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应急预案体系、监管执法体系、应急救援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等尚不健全,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风险研判等机制有待完善。我区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各类存量增量变量风险交织叠加、事故灾害易发多发态势没有改变,安全监管、精准执法能力有待加强,全灾种应对处置能力有待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和支持政策不够系统,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
2.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金安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的安全风险日益涌现,我区安全生产工作仍处于爬坡期过坎期。目前,全区共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家、油气输送管道企业4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1家,液氨使用企业3家;液氯使用单位1家,使用煤气发生炉(一氧化碳)1家,设置和使用天然气储罐单位5家,瓶装液化气充装站8家(1家正在建设),其中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经营单位有6个,1家为三级重大危险源,5家为四级重大危险源。交通运输企业中三类以上班线客运企业3家,车辆83辆;有1家旅游客运企业,旅游客车57辆;有危险货物运输企业10家,危货运输车辆1839台(牵引车、单车1266台,挂车573台);消防安全重点单位299家,高层建筑791栋,其中高层公共建筑755栋,大型城市综合体8处,现有医疗机构含医美机构498个,其中民营医疗机构151个,养老机构72个,集中供养老人50人以上的有15个,其中11个养老机构始建于2000年以前。建筑施工企业63家、在建工程 260万平方米。
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燃气、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传统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依然突出;工贸行业点多面广,行业分散,监管任务艰巨,加之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难以推行,企业安全投入低,其行业本质安全水平较低;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开发区(园区)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安全隐患尚未根治,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与安全意识薄弱,非法违法生产经营与建设行为依然存在。存量风险尚未消化,增量风险不断增加,使得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3.防灾减灾救灾任务繁重
金安区干旱、洪涝、台风、低温高温、雨雪冰冻、森林火灾等灾害频发高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呈现高发态势。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不够完善,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小型水库病险问题突出,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和管理不足。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防治现代化水平不高,全区应急能力水平与繁重复杂的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要求还不匹配。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尚未全面形成,森林防火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有些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我区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科技支撑等保障还不完善。应急救援力量不足,队伍布局不够合理,专业处置水平不高,大型、特种救援装备配备不足,难以满足极端复杂条件下的救援任务需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安全风险防控任务艰巨,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领域缺少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尚未建成全区统一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存在重用轻建轻管现象,区内救援任务多数依靠消防救援大队和人武民兵队伍,缺少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动员能力还有所欠缺,应急指挥救援科技化程度不高,关键基础设施承灾能力有待提升。基层应急管理部门人员少、任务重,人岗不适问题较为突出。安全应急教育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薄弱。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多次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举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对应急管理作出了系列部署,确定了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市、区党和政府始终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为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2.公众和企业安全发展意识增强带来的重大机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组成。公众和企业安全发展意识的普遍提高,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3.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
金安区经济经过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从长期靠后、奋起直追到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4.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卫星导航、遥感遥测、5G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
5.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重大机遇
应急管理两年多的工作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特别是随着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必将释放更多的红利和活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特别是考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损失,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守牢安全生产底线,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金安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坚守安全红线,坚持安全第一,坚持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统筹生产发展和安全管理的关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树立底线思维,培养忧患意识,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强化源头管控,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建立立体式、全灾种、高水平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救援、事后救助相结合,提升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消除隐患。
运用系统理论,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统筹规划,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应急管理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规律,突出重点,强化安全风险全过程精准防控,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
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完善应急指挥体系,落实部门管理体制,推动应急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夯实科技支撑基础,强化先进装备配备,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全面提升精密智控能力。
坚持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统一领导和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强化群策群防群治,健全公共应急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创新健全应急管理公共参与机制,大力弘扬应急文化,加大宣传培训和科普力度,提高社会安全意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到2025年,全区基本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威高效应急能力体系。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本质安全能力全面提高,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形势趋稳向好,各类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全社会防范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达到现代化水平,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专栏1:金安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十四五”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5年目标 |
指标属性 |
1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15% |
约束性 |
2 |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33% |
约束性 |
3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10% |
预期性 |
4 |
年均每十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0.1 |
预期性 |
5 |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15000 |
预期性 |
6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 |
<1% |
预期性 |
2.分项目标: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趋于健全,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应急救援水平显著提高,应急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全民安全、防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全面完成六安市下达的各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控制指标。
——应急管理体系趋于健全。指挥体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协同机制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监管执法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市、区联防联控机制更加完善高效。区应急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装备配备达标率达到80%。
——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能力显著增强,风险早期识别和智能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城乡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底,实现区内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100%,工贸行业重大事故隐患整治率达100%,持续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和新改扩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逐步实现全覆盖,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100%,经评估为高风险的交通运输企业全部清零,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气象观测站网完备度达到95%,公众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9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应急救援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区级应急指挥中心,综合救援、专业救援等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应急预案、应急通信、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应急广播、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区域联动、军地协同、社会动员等应急救援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巨灾应对准备能力显著增强。专职消防人员数量显著增加,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8小时以内。
——应急要素保障更加有力。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配备力度逐步加大,“智慧应急”模式普遍应用。到2025年底,完善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1个,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占比达到60%。
——共建共治共享基本实现。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应急科普综合体验场馆或基地、主题公园、广场、车站。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管人员安全管理能力培训率达到100%。到2025年底,争创全国和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力争达到20个以上。
(一)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指挥能力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是加强政治建设。构建统一高效的指挥机构,完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构建与部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应急管理系统党建工作体系,确保把党的领导贯穿应急管理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二是发挥党的优势。建立健全党对应急管理事业的全面领导制度,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三是履行职责使命。地方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治责任,将应急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忠实践行训词精神,立足“两个大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一是完善应急指挥体制。建设区、乡两级应急指挥部,形成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按照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要求,成立专项指挥机构,明确关键时段的具体岗位和职责,科学决策、有效救援。二是完善监管监察体制。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加强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制,消除监管盲区和漏洞。加强区、乡两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安委办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职能。三是完善应急指挥中心。按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区、乡两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建设统一领导、综合协调、专项负责、权责一致的应急指挥处置流程,横向联动各部门,纵向贯通省应急指挥总部、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人员定期培训、考核和评估。全面落实应急系统24小时应急值守,构建区、乡镇(街道)一体化值班值守体系。
3.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上下协同。健全灾害事故分级响应制度,明确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协同政策和行动指南,完善应急组织指挥和分级响应机制。二是强化部门协同。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抢险救援、物资保障、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职责,有效衔接“防”和“救”的责任链条。三是强化区域协同。建立与毗邻县区应急协作机制,完善区域较大及以上事件应急预案,开展跨区域协同演练,统筹应急资源与应急力量,加强信息通报与共享。四是强化军地协同。健全军地协同机制,加强应急预案衔接和军地联合演练,完善军分区、武警、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程序,实现军地救援力量联合决策、快速反应、协同行动。
1.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一是依法行政决策。贯彻落实省市应急管理领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和配套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实施应急管理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智库建设,强化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健全专家库运行制度。二是健全普法机制。结合“八五”普法规划,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及时向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广大从业人员开展法律法规标准讲解、典型案例分析等宣教工作。加强法治学习和安全监管执法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
2.完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严格落实应急管理领域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标准化与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深度融合。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和社会团体制定严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应急产品及服务类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加强应急管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的宣传贯彻,严格落实企业标准化创建、复评、退出等机制。
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和政务服务“一次不要跑”向纵深发展,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巩固提升应急管理“放管服”改革成果,审批事项应放全放,全面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提升办事材料共享率和办事事项即办比例。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扩面升级,深化电子证照应用,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二是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长效机制。运用“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风险防控,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充分发挥“12350”安全生产投诉举报电话和网络平台作用,鼓励群众举报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增强操作性,提升兑现率,形成吸引力。
4.推进精准执法。一是完善综合执法机制。持续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整合监管执法职责,完善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标准化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全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基础建设水平。做好事前执法,发挥企业自查自改,部门监管执法,安办暗查暗访等综合手段,完善安全隐患源头治理,有效遏制事故。二是实行分级分类执法。将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行业领域、经营规模、安全风险程度进行分级建档,在执法检查频次、重点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管理,合理划分区乡两级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依法赋予乡镇(街道)执法权。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安全监管服务特点,创新方法手段,提升精准执法水平,提高安全监管效益。
5.推进规范执法。一是完善执法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科学制定监督检查计划,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地区,确定重点生产经营单位,按计划实现全覆盖检查;对一般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抽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建立健全执法评价、普法宣传、执法监督、责任追究、行刑衔接等制度体系。二是强化执法保障。充实加强基层一线执法力量,优化人员配置,合理调整、部署基层执法力量,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加大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履职能力。将应急管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强化执法装备、服装和车辆保障,完善并落实执法人员工资待遇保障政策。三是规范执法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三位一体”执法模式和“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有效解决执法程序不规范、不标准等问题。四是推进智慧执法。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深度应用,大力推动网上执法,视频巡查、电子文书、智能辅助等新型执法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关停企业用电和人员活动等情况,查找违法生产线索。
6.推进严格执法。一是严格执法程序。依据各行业、领域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严格落实问题隐患认定、责令整改、整改复查,做到闭环执法,问题隐患整改到位。二是强化执法措施。严格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不得以责令限期改正等措施代替处罚,对存在多种违法行为的案件要分别裁量、合并处罚,不得选择性处罚,做到见违必纠、该罚必罚、处罚有据,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违法行为逾期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以及同一违法行为反复出现的,要依法严肃查处、从重处罚,坚决防止执法“宽松软”。三是实施联合惩戒。严格执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对于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失信主体要及时纳入失信惩戒名单,对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及时向信用信息平台推送有关信息,实施联合惩戒。
1.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加快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结合金安区实际,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履责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和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地方党委责任,实行党政同责。健全区乡两级政府预防与应急准备、灾害事故风险隐患调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救灾等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2.明确行业部门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厘清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安全生产权责清单。区人民政府按照业务相近的原则明确新兴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统筹推进行业部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健全风险提示单、整改报告单等督导落实制度,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救早救小处置能力。
3.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列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或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健全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开展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聚焦“两虚假、两出借”工作重点,从严约束规范安全中介机构执业行为。深化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舆论监督等措施,健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实施工伤预防行动计划,按规定合理确定工伤保险基金中工伤预防费比例。
4.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责任目标考核,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考评机制,明确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指标,规范考核流程,增强考核的客观性、准确性。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优化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考核评价,完善考核结果通报制度,将应急管理工作绩效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履职评定、职务职级晋升、奖励惩处相挂钩。
5.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格依法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调查评估机制,依法开展事故调查,完善事故挂牌督办制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整改措施落实等情况评估机制,加强事故统计分析和预警。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倒查事故责任,加大对安全生产犯罪的预防惩治力度。贯彻实施刑法修正案,加大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责任追究。加强对事故的调查分析和警示教育,严防小隐患酿成大事故。定期开展较大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
(四)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1.强化风险源头预防管控。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安全论证制度,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布局。深化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分灾种防治区划,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将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纳入当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予以优先保障。二是严格安全准入。制定招商引资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明确高危行业项目准入条件,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推动建立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安全联合审批制度,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安全准入体系。三是加强风险评估。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普查数据应用,推进灾害风险精准治理。定期开展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制定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2.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一是强化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安全风险综合研判和分级预警模型,提升灾害事故分析研判、预警能力。完善跨部门、跨地域的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准确率和时效性。二是提升网络舆情监测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能力,及时发现灾害事故隐患,掌握灾害事故信息,及时采取响应措施,回应社会关切,建立舆情监测和处置研判机制。
3.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治本攻坚。一是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推进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推进工矿商贸等行业领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二是加强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实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及时改销和整改效果评价。将安全风险预防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支出范围。三是推进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督促企业严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强力推进“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4.推进自然灾害综合治理。一是提升城乡防灾基础能力。开展城市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及社区抗震评价及加固改造,提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容灾备灾水平。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设施建设,优化和拓展城市调蓄空间。统筹规划建设消防救援站点。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避让。二是提高重大设施抗灾水平。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工程防御标准,大力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高重大设施抗灾水平。三是强化灾后救助恢复能力。建立灾情核查评估、灾害救助资金预拨、救灾资源动员、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等机制;健全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和救助机制,加强临时住所、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规范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妥善安排过渡期生活救助和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1.强化应急力量建设。一是构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加强区乡两级综合消防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健全人员配置、装备配备,全面提高消防救援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升“一专多能”能力,推进消防救援队伍由单一灭火救援向全灾种综合救援转变。二是加强专业性救援队伍建设。依托骨干企业,组建一定规模的“多灾种”救援队伍,推进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兼职救援队伍建设。支持重点防洪区乡建设防汛抢险专业救援队伍和森林防灭火专职队伍。三是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支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规范引导参与应急救援行动。
2.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一是完善预案管理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依照事件分类与分级明确相关各方职责和任务,强化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政府与企业、相邻地区等相关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国防动员力量和应急力量在应对巨灾时的衔接机制。二是持续优化应急预案。及时修编区级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及部门应急预案,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编制应急预案。推进企业应急预案简明化、图表化,推广使用应急处置卡,提升预案实用性、可操作性。三是强化应急预案演练。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评估和管理制度,采取桌面演练、实战演练等方式,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加强预案宣传培训,建立健全预案督促指导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应急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加强应急救援保障。一是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协议储备管理办法、储备资金管理办法、特需物资储备制度、重大活动举办地应急储备制度等。建立跨部门应急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健全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保障、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加强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到2025年,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8小时以内。二是强化紧急运输保障。健全社会紧急运输力量动员机制,加强应急物资配送保障,整合现有社会资源,依托优势物流企业共建配送中心。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紧急运输能力。
1.健全科技发展保障机制。一是支持应急科技发展。推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领域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引导企业加大应急装备研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和支撑作用强的应急产业项目信贷支持。二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开展应急领域关键技术和新型装备攻关。完善应急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
2.加强先进技术装备应用。一是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应急管理领域相关部门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拓展一体化、智能化、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编制应急管理信息共享目录,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系统的深度应用与迭代升级,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二是推广先进适用装备。面向应急救援队伍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完善队伍装备配备结构。加快应急装备设施的智能化更新,引导高危行业重点领域企业提升安全装备水平,降低高危环境、岗位作业人员风险。
3.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一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应急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在重点科研项目设立、职称评定、人才认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积极培养企业安全生产复合型人才和岗位能手。推动应急管理纳入各类职业培训内容,加强实操实训。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人员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强化应急管理干部队伍能力培训和职业精神教育。探索建立安全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1.推进基层应急机构规范化建设。一是健全乡镇街道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组建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承担基层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指挥、考核等职责。探索推动乡镇(街道)承担应急管理职能的机构和消防工作职能的机构建立协调配合机制,统筹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二是强化村(社区)应急管理职责。加强村(社区)应急管理力量建设,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应急管理工作主要负责人,在党员干部中择优配备应急管理员,实现全市行政村(社区)应急管理员配备全覆盖。三是制定基层应急机制规范标准。落实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属地职责,出台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大区乡村三级标准落实力度。按照扁平化管理的要求,乡镇(街道)要建立与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人员高效协同机制,实现信息报送和应急响应快速联动,建立健全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
2.加强基层专业化应急队伍建设。一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乡镇(街道)依托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组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增强防范和第一时间处置灾害事故能力。鼓励基层组织采取灵活方式发展应急信息员队伍,培养发展事故、灾害“吹哨人”。乡镇(街道)要根据实际需要补充急需的相关专业人员,严格人员选拔标准,优化乡镇街道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二是加强基层专业人才培训。采取集中授课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区乡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每年组织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队伍队员为主的业务培训;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每年组织村(社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队伍队员和应急管理网格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强化基层应急装备配备。强化基层应急救援装备配备,推动各地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发生频率及特点,制定基层应急救援装备配备目录,分类分重点储备应急救援装备。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推进信息化向基层延伸。
3.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一是有效整合基层网格。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网格服务管理事项清单。整合乡镇(街道)、村(社区)信息员等队伍资源,建立“一岗多能”的安全风险网格员队伍。推动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功能区专属网格管理专业化建设,选强配齐安全生产网格员。二是严格落实网格责任。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排查纳入网格管理日常重要职责。完善基层灾害隐患和各灾种信息直报、定期发布机制,定期开展村(社区)应急演练,提高风险快速排查和隐患快速处置能力。三是提升网格履职保障。实施网格员能力提升行动,制定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网格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完善考核办法和考评实施细则,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在网格员绩效考评中的权重,与评先评优、薪酬待遇挂钩。
1.加强应急文化建设。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完善应急安全科普宣传教育保障机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将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安全应急文化教育,定期组织校园防灾减灾和逃生避险演练。全面推进企业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做到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人员培训全覆盖。大力发展应急志愿服务,提升公众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促成全民自觉学习安全知识和防灾减灾技能的浓厚社会氛围。二是推进宣教平台建设。依托现有科普及教育培训设施,建立一批警示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安全体验基地,提升全民安全文化素养。三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依托社会化媒体,强化应急科普知识传播,增强应急科普宣教。建立媒体曝光制度,鼓励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2.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一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有序参与各类应急处突行动。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活动。建立健全应急响应社会动员机制,发挥社会公众在信息报告和协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二是完善信用奖惩机制。完善自然灾害领域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依法依规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对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实施失信联合惩戒。三是强化社会服务监管。推进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支持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发展,培育新型服务市场。加强社会化服务监督管理,健全考核评价和惩戒淘汰机制,引导技术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一是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统筹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在高危行业领域依法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其他行业领域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充分发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防控和事故预防功能。二是健全自然灾害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住房灾害保险制度,补齐农房保险工作短板,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农户自愿参加、保费合理分担的机制,完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提高大灾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救援人员安全保障。加强专业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鼓励购买商业保险。发挥保险、金融的市场调节作用。
1.智慧监测预警建设。一是安全生产监测预警。针对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烟花爆竹、消防、民爆、工贸高危行业等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加强地质灾害、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震、农业、气象等重点领域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初步实现自然灾害隐患全方位、立体化动态监测,提高多灾种一体化的灾害链综合风险预警能力。三是城乡安全监测预警。全面汇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生命线、大型综合体等城市风险感知数据,建成城乡安全监测预警一张网。填补自然灾害易发区域监控盲区,拓展提升农村和边远区域的安全风险监测能力。
2.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区级应急指挥信息中心建设,实施数字化转型,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卫星遥感、5G、北斗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完善全区应急指挥系统,加强现场指挥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领域、贯通各层级的一体化指挥体系。提升信息资源共享、辅助决策、远程视频指挥效能。
3.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质灾害防御与治理工程,加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力度。聚焦地震易发区学校、医院、体育馆、图书馆、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等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实施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加强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和城镇周边森林防灭火设施建设,开展企业专职消防队、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标准化创建。实施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老旧居民小区等重点场所消防系统改造,打通消防车通道、楼内疏散通道等“生命通道”。
4.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加强重点岸段堤防加固,提高重要河段防洪标准。实施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排涝、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等工程,补齐防洪突出短板。
5.气象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气象、广电、工信、通信运营商等部门协作,提高气象灾害风险早期识别和精准靶向发布能力。
6.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在自然灾害多发的重点乡镇,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学校、广场、公园、体育场馆、人防、绿地等公共场所,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基本形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合理搭配、室内室外有机结合、地上地下统筹兼顾的立体灾害应急救援空间体系。
7.安全生产预防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危险工艺本质安全提升与自动化改造、安全防护距离达标改造、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人员密集区高危企业搬迁工程,从企业本质安全上提升安全预防能力。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
8.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施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加快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体系,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构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覆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
9.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组建抗洪抢险排涝专业分队,提升专业救援能力。到2025年,所有乡镇专职、志愿消防队完成提档升级,达到乡镇消防队建设标准,各乡镇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各级消防站建设。推进企业、单位依法建立规模适当的专职消防队、微型消防站。
10.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结合金安地域特点、产业结构情况及应急救援形势任务需求,依托行业领域骨干企业,组建一定规模的“多灾种”救援队伍和跨区域机动救援队伍。加强森林防灭火队伍建设,推动专业森林消防队示范乡建设。在水旱灾害常发地区、重点流域,依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工程建设相关企业单位人员等组建完善防汛抗旱专业队伍。
11.应急救援基地保障能力建设。新建、改扩建金安区应急物资储备库,积极推进区级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仓库,仓储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推进各乡镇(街道)建设仓储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的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库。
12.应急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提高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加强侦测搜寻、抢险救援、通信指挥、个人防护、后勤保障等专业救援装备建设体系。
13.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为基层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常用应急救援装备和个体防护装备。推进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应急人员现代化、精细化和实战化能力,夯实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基层基础。推进基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
14.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构建区、乡、村三级贯通的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实现纵向与上级应急广播平台对接、横向和本级政府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连通。建设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配套完善乡镇、村适配平台,到“十四五”末,全面建成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分级负责、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
15.公众科普宣教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打造应急知识读本、信息宣传栏、专题讲座、科普展览等立体式应急宣教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全面提升全区应急管理从业人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各乡镇(街)、园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要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重大举措有效落地、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规划实施的支撑力度,分级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统筹资金使用,整合优化资源,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加大安全投入,严格落实专项资金,确保各自承担的应急管理工作和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研究制定规划实施在投资、产业、金融、人才等领域的配套政策,加强政策间的统筹协调,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严格落实安全设备采购资金纳入企业经济核算成本政策,激励企业淘汰落后工艺装备。落实应急产业、应急物资运输财税费优惠等政策,安排政府科研经费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管理项目。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督查、巡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及时纠偏。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确保规划相关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高质量完成。
解读
六安市金安区应急管理局局长陈奇兵对《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解读
一、起草背景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前期省、市规划相继印发、实施,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金安区由应急管理局牵头组织起草了《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六安市金安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2021-2025年)》是我区“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的首个五年规划,也是首次实现应急管理领域综合规划(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聚焦应急管理主责主业,重点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统筹考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机制创新、能力提升全过程,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金安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蓝图,为金安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一)取得的成绩。“十三五”期间,全区应急管理系统及相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全区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总体稳定。
(二)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日益增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矛盾问题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同时,公共安全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三)起草过程。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区应急管理局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解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二是开展资料收集。2023年1月-6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前期课题调研,收集规划编制需要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工作总结等资料,并积极与市应急管理局和区直相关部门联系,形成《规划》初步文本。三是不断优化完善。区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多次组织召开《规划》编制专题研讨会,广泛听取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干部职工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对务实科学的意见建议予以相应吸收采纳。四是广泛征求意见。2023年4月份,通过金安政务网公开向全区公众和各单位广泛征集意见建议。2023年6月26日,区司法局出具了规范性文件审核意见,区应急管理局按照司法局提出的意见对《规划》作了进一步完善。
四、工作目标
到2025年,金安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组织领导有力、指挥应对科学、救援能力较强、物资保障充分、灾害救助及时、联防联控有序、上下衔接顺畅的应急管理格局,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全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科技赋能支撑更加有力,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增强。
五、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5个章节。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全面总结了我区“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我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以及面临的挑战,展望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基本原则方面,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总体目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突出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要求,加强与国家、省、市应急管理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衔接,系统谋划了八大主要任务。
1.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指挥能力。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建设区、乡两级应急指挥部,形成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
2.加强应急政策普法教育,提升监管执法能力。部署了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精准规范严格执法等重点举措,加强法治学习和安全监管执法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
3.建立权责分明责任体系,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包括落实党政领导责任、明确行业部门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不断优化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
4.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强化风险源头预防管控,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治本攻坚,推进自然灾害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编制安全风险清单。
5.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包括强化应急力量建设、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救援保障、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紧急运输能力。
6.加快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健全科技发展保障机制、加强先进技术装备应用、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探索建立安全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7.扎实推进基层应急建设,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推进基层应急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专业化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完善考核办法和考评实施细则,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在网格员绩效考评中的权重,与评先评优、薪酬待遇挂钩。
8.推进全民参与机制建设,提升社会共治能力。加强应急文化建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专业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鼓励购买商业保险。发挥保险、金融的市场调节作用。
第四章:重点工程。对接市发展规划,明确实施“六大工程”。
1.智慧化信息化工程。安全生产监测预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城乡安全监测预警。填补自然灾害易发区域监控盲区,拓展提升农村和边远区域的安全风险监测能力。
2.自然灾害防治工程。部署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气象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4项重点任务,基本形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合理搭配、室内室外有机结合、地上地下统筹兼顾的立体灾害应急救援空间体系。
3.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安全生产预防能力建设工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覆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
4.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水旱灾害常发地区、重点流域,依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工程建设相关企业单位人员等组建完善防汛抗旱专业队伍。
5.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工程。大力推进应急救援基地保障能力建设、应急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侦测搜寻、抢险救援、通信指挥、个人防护、后勤保障等专业救援装备建设体系。
6.社会应急科普宣教工程。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提升公众科普宣教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全面提升全区应急管理从业人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六、创新举措
1.结合金安实际。《规划》结合金安实际,系统谋划全区应急管理领域八大主要任务和六大重点工程项目,积极推进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2.规划承接有序。《规划》与“十三五”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发展意识,打牢基础,补齐短板。
3.注重科技应用。《规划》在充分衔接省、市规划的基础上,注重结合我区实际,重点规划部署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瞄准水害、火灾等我区多发、易发灾害事故,突出了科技在促进安全发展方面的作用。突出了我区应急工作特色,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七、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
(一)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政策扶持、加快人才培养和严格考核评估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二)下一步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强对各乡镇街、园区和区直有关单位关于《规划》的宣传和培训,使各乡镇街、园区和区直有关单位进一步明确《规划》发布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需要落实的重点工作任务,主动按照规划明确的重点任务开展工作。二是加强沟通协调。区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抓紧时间与市级相应主管部门对接,主动承接市级《规划》部署的工作任务。三是经常调度评估。结合年度工作任务,对《规划》的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调度和评估,持续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完成《规划》的既定目标任务。
政策解读联系人:六安市金安区应急管理局局长陈奇兵
联系电话:0564-3261180
通讯地址:六安市金安区行政中心第三办公区三楼306室